創新機制需要企業主體的常態化參與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印發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下稱《方案》)。總體目標是,到2023年底,一批惠企創新政策落地見效,創新要素加速向企業集聚,各類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一批骨干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創新環境。
《方案》共有10項具體行動內容,包括推動惠企創新政策扎實落地、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的機制、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企業前瞻布局基礎前沿研究等。“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的機制”作為第二項加以強調,可見在創新決策機制建設方面,對企業這個主體的高度重視,是要更加強調企業在創新中的話語權。
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2.79萬億元人民幣,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到了第12位。其中76%的研發投入來自企業,企業已經成為研發投入的主要來源。相應來說,企業在創新決策機制建設方面也應該有更多的話語權。企業是研發創新投入的主體,是項目組織的主體,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
在科技創新重大頂層設計、重大決策方面,企業應該盡量多地參與進來,這是大方向。為此,《方案》強調: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咨詢座談會議制度,定期組織溝通交流,開展問計咨詢;構建企業創新高端智庫網絡,引導支持企業提升科技創新戰略規劃能力;健全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的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強化從企業和產業實踐中凝練應用研究任務,國家科技計劃年度指南編制中的重點產業領域技術方向更多征求企業的需求和意見。
頂層設計和企業創新研發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頂層設計站得高、看得遠,但在具體實現路徑上,企業有著更多的發言權。即使是在目前76%的研發投入來自企業的情況下,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依然較低,僅為30%左右。這其中原因很多,包括企業研發往往處在“一隅”、很難“謀全局”;在國家總體政策指導下,就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進而形成創新的整體合力。
要形成整體合力很重要的方面,還是在國家政策指引下突出企業的作用。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它們最知道創新的堵點在哪里,知道解決方案如何做到快捷、高效、低成本。科技創新在一些領域高投入、低產出的現象不是一個方面產生的問題,深層次的原因還是一些環節銜接上未能達到深度融合。
今后要按照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新標準加快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支持企業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前沿方向建設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對主要依托企業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通過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等方式予以支持。這就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自身研發投入的有機結合。
在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的860余項中,企業牽頭或參與的有680余項,占比高達79%,這是企業在“答題”;推動更多創新任務由企業提出,由企業作為研發主體為自己“出題”;取得成果并推向市場獲得社會經濟效益,這是“閱卷”。
無論是“答題”還是“出題”或者“閱卷”,都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離不開在創新方面的項目形成、項目投入、項目組織、項目評價體系,進一步加強企業的創新方面的參與度、話語權,甚至有一定的“否決權”,是創新決策機制建設需要企業常態化參與的體現。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科技部住建部印發《“十四五”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專項規劃》部署7項重點任務2022-12-07
- 兩部門:三年內培育一批綠色技術創新“小巨人”2022-12-29
- 科技部:解決“卡脖子”技術短板,要從基礎研究上下功夫2023-02-24
- 央行等八部委出臺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2023-05-24
- 全國財政超收4800億背后: 經濟穩步復蘇,補充今年“彈藥”2022-01-26
- 財政部:1-12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45164.8億元 同比增長30.1%202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