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報道中建西南院綠色“雙碳”實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美麗中國。近日,《人民日報》聚焦中建西南院投資、運營、設計的成都首個“近零碳建筑”——中建低碳智慧示范辦公大樓項目(中建濱湖設計總部),報道了中建西南院在設計節能、節能材料、節能設備等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實踐,展現了中建西南院推動綠色轉型的扎實進展和積極成效。
以下為原文內容
降低能耗 建筑更綠色
四川成都興隆湖畔,一座8000多平方米的屋頂花園很是顯眼,10多個建筑模塊堆疊錯落,四周遍布著油麻藤等垂直綠化植物。這里就是2022年投用的成都首個“近零碳建筑”——中建低碳智慧示范辦公大樓。這座總建筑面積7.8萬平方米的“龐然大物”,比成都市辦公樓平均能耗低1/3至2/3。背后的節能秘訣是什么?
——身披“隔熱防寒衣”,減少建筑能耗需求。
“建筑南向設置模塊化綠墻單元,東西兩向設置種植槽與攀爬拉索,形成了隨季節生長變化的動態植物界面,與屋頂花園合力消減大樓的城市熱島效應。”中建西南院總建筑師劉藝介紹。由玻璃幕墻搭建而成的大樓外墻是另一層“隔熱防寒衣”。相比普通中空玻璃,建筑采用的三銀雙中空玻璃熱反射性能和保溫性能更好,能夠節省約35%的空調能耗。在夏天,室內玻璃的一側可比室外低9攝氏度。
——自備“天然新風機”,充分利用自然通風。
中建西南院雙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淵告訴記者,大樓建筑模塊采用層層退臺、堆疊錯落的設計,可利用場地高差減少開挖土石方,也能讓空氣流通更順暢,“沿湖岸主導風向,建筑采取‘H構型’,通過貫穿建筑南北的平面風道與立面風洞,優化室外風場環境。”此外,大樓還采用了氣象跟蹤技術自控天窗,可根據感應器聯動自動開啟。
適應氣候特征和場地條件,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是綠色建筑的一個重要特點。為最大程度采用自然光,設計團隊在大樓設置了采光天井,使樓內87%的功能房間達到自然采光標準。大樓還設置了工位照明智慧系統,可以感應區域人員活動,控制燈具開關和亮度。
——裝上“超級充電寶”,推動綠色能源應用。
樓頂,800多平方米的光伏板實現零碳發電;地下,大型儲能設施調節不穩定的光伏發電,相當于“充電寶”,共同組成了大樓的光儲直柔系統。“大樓光伏年發電量約12.9萬千瓦時,光伏出力多或者用電低谷時給‘充電寶’充電,光伏出力小或用電高峰時放電。”劉藝介紹。
通過保溫隔熱、自然通風采光以及光儲直柔等一系列技術舉措,中建低碳智慧示范辦公大樓每年可節省用電約186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約1027噸。
近年來,我國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快速發展,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從2012年的400萬平方米增長到2021年的20多億平方米。截至2021年底,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3.7%,累計建設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據住建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節能改造的居住建筑,冬季的室內溫度能提升3至5攝氏度,夏季能夠降低2至3攝氏度,居住起來更舒適。
隨著新型城鎮化加快,我國建筑用能強度預計還有較大幅度增加,建筑節能面臨的壓力不小。為此,不少地區推出了支持舉措。比如山東青島市,完善綠色建筑技術創新體系,建立產學研用聯合模式與機制,加快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又如浙江湖州市,先后推出“零碳建筑貸”“低碳提效貸”等30余款金融產品,大力發揮金融撬動作用。
根據《“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到2025年,我國城鎮新建建筑將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生態優先、節約優先,加大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和綠色建造推廣力度。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中建西部建設“數實融合”受到中央媒體關注肯定2024-08-14
- 試點成功!中建三局推出綠色再生混凝土2023-09-14
- 中建集團兩個項目入選國家發改委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