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經濟高增長令全球受益
世界銀行在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進一步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1.7%。其中美國被下調至0.5%,是除1970年衰退期以外表現最差的一年,歐元區則被下調至零增長。報告預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3年經濟增長為3.4%,而中國則增長4.3%,增速領跑全球。
2023年全球經濟如何走?
1.7%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僅次于2020年疫情暴發期間以及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衰退。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白景明對中新經緯表示,世界銀行的預期是根據當前全球發達經濟體的宏觀政策和全球經濟增長結構狀況作出的判斷。
白景明認為,客觀而言,通貨膨脹、能源短缺,加之以發達經濟體為主的國家宏觀政策持續收緊,對經濟增長本身就會產生一定的抑制。
但也存在一些“人為”因素。白景明進一步分析,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降,有兩方面的深層次原因:第一,因周期性因素全球經濟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各國包括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上行的動力有所減弱。發達經濟體消費和投資出現疲軟。第二,發達經濟體搞單邊主義、貿易限制。本身全球經濟有下滑趨勢,這個時候全球都應該堅持全球化,互相放開貿易,不搞貿易管制。正是單邊主義貿易和技術流動的限制,加劇了全球經濟下行的趨勢。
“如果2023年各國仍然這么干的話,增長率肯定是上不去的。”白景明強調。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則表示,從數據來看,世界銀行對于全球經濟的預期還是比較謹慎的,擔心通脹居高不下、美聯儲繼續加息,對于全球經濟的影響會比較大。而各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確實也面臨著債務壓力,歐洲等地區則面臨人口老齡化情況嚴重和烏克蘭危機的影響。
全球經濟是否會陷入衰退?對此,中信證券(600030)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世界銀行將發達經濟體增速預測下調至0.5%,實質上預示著發達經濟體衰退概率較高。美國在激進加息、薪資增速粘性較高、通脹較難快速回落至2%目標的背景下,預計消費將進一步承壓,房地產已步入衰退,未來其衰退程度將進一步加深,企業投資存在快速下行的可能性,預計美國將在2023年步入衰退。歐元區方面,在地緣政治沖突持續、能源危機陰霾較難徹底消散、通脹高位運行、貨幣緊縮、財政支出由于高債務壓力或將受限的背景下,陷入衰退的風險也較高。若地緣沖突超預期加劇,歐元區經濟或更快陷入衰退。
投資銀行的預期則相對更樂觀一些。高盛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1.8%,美國將勉強避免衰退,歐洲及英國則將陷入衰退,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是前低后高。摩根士丹利的預期與高盛基本一致,但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2%,對中國經濟的預期也更加樂觀。巴克萊對2023年全球經濟的預測值與世界銀行相同,但預期美國經濟將進入負增長。
李迅雷認為,這說明大家對于未來的全球經濟發展是有分歧的,未來還會根據一季度的情況再進行實時調整,現在做出一個判斷還為時過早。“我覺得全球經濟會有下行,有些區域可能會發生衰退。美國經濟也會下行,但至少不會衰退,相對來講它還是比較有活力的。”
中國經濟高增長如何影響全球?
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對中國經濟或帶來一些影響。明明分析,整體來看,2023年全球生產性和消費性外需趨勢性下降或將導致中國出口陷入同比負增長,出口對中國實際GDP的拉動作用將減弱。生產端方面,全球制造業景氣度已快速回落,未來在高利率與高通脹的背景下,發達經濟體制造業景氣度預計將進一步下滑,中國生產性外需預計將走弱。對于消費端而言,預計2023年美國消費將因累積的超額儲蓄逐步耗盡、高通脹導致的實際收入持續負增長而面臨較強逆風,尤其是耐用品消費,歐元區也同樣面臨高通脹對收入侵蝕的問題,因而未來中國消費品出口也或將承壓。
不過,從大部分投行的預測來看,對于2023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會達到全世界最高基本沒有分歧。
對此,白景明指出,中國經濟這兩年相對穩健,一方面源于中國的宏觀政策、財政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等協同發力,另一方面源于中國內需的擴大和釋放。同時,中國也一直在努力推動全球化和全球貿易開放。
而中國經濟維持高速增長會令全球受益。李迅雷指出,中國經濟的好轉對全球經濟會是一個提升的作用。就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后,中國對全球經濟的拉動作用一樣。
白景明也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不是孤立的,對全球經濟增長會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首先,中國的出口對保障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有重要貢獻。其次,中國經濟增長會直接帶動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或者消費的擴張,最終受益的是全球。最后,中國經濟增長是中國的宏觀政策正確,而宏觀政策是有擴散效應的,這種擴散會帶動各國經濟增長,很多外資也因此受益。”
對于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給中國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明明指出,維護并拓展貿易伙伴關系有助于擴大中國貿易規模以及引進外資。他建議中國或可以通過進一步鞏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果、推動加入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601099)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為代表的高標準經貿協議、從中阿貿易中尋找更多外貿增量、繼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抓住歐洲產業鏈轉移的機遇等方式來應對未來外需放緩的風險。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國資委: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主體任務基本完成2022-07-18
- 中國“重新開放”利好全球!多家投行上調經濟預期 OECD狂點贊2023-01-18
- 預期上調!發展中經濟體提升全球增長韌性2024-05-21
- 外匯局:2021年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27466億美元2022-10-13
- “雙向奔赴”前景廣闊——從第24屆投洽會透視投資新動向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