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突破10萬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崛起
京津冀九年協同發展已經釋放出強大勢能,還將呈現更加美好的前景。
2月26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講話發表九周年的日子。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首次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掀開了京津冀三省市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春去秋來,已是九個輪回;產融城同,合作未有窮期。在三地年復一年接力奮斗中,京津冀地區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首都功能,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越來越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有統計數據為證,2022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10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1.8倍。這一經濟體量,與同期珠三角九市的10.47萬億元基本持平。京津冀區域發展生機勃勃、后勁十足,接下來則是更高質量的發展,是更多的中國式現代化場景。
九年協同,新意迭出。眼下,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平谷線)正緊鑼密鼓推進,線路串起城區、城市副中心和廊坊北三縣,將于2025年全線通車,這也是首條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軌道交通線路;今年2月10日起,河北取消參保人員到京津異地就醫備案手續,京津冀醫保至此“全域暢通”;今年1月,天津濱海-中關村(000931)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一期工程開工,園區主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平臺……
這些肉眼看得見的變化,是協同發展綻放的朵朵浪花,同時也是一塊塊豐饒的土壤,必將孕育更多生機。以此為表征,軌道上的京津冀“跑起來”,產業對接協作“串起來”,協同創新步伐“快起來”,生態環境持續“好起來”,民生獲得感“多起來”,連點成線,連線成面。一個融、通、暢、達的京津冀,就像大興國際機場候機樓一樣,振翅欲飛。
協同是路徑,發展是旨歸。京津冀區域良好的發展勢頭,來之不易,得益于過往九年的“強基固本”。
抓住一個“牛鼻子”,即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據此,從2014年起,北京堅持減量發展,累計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20平方公里,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這些疏解出來的項目和產能,紛紛轉入津冀。
推動“兩翼”,即雄安新區與城市副中心聯動發展。從“一張白紙”到塔吊林立,雄安新區目前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區建設同步推進的發展階段。央企紛紛落戶雄安,北京17家市管國企也投資項目100余個,北京40余所學校、5所醫療衛生機構對接支持雄安新區。連接雄安新區與北京的高鐵、高速公路陸續建成。
此外,北京通州與河北廊坊北三縣在交通、產業、旅游、公共服務等各方面協同發展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生態方面更不用說,如今,京津冀各城市全部退出全國城市空氣質量后20位名單,朋友圈曬藍天已不再是“時尚”。
與此同時,北京還積極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津冀延伸,成立15個跨區域特色職教集團(聯盟),累計實施京冀、京津醫療衛生合作項目約50個,50項臨床檢驗結果在京津冀685家醫療機構實現互認等,都給三地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民生獲得感。
三地協同,齊頭并進。天津始終堅持京津冀“一盤棋”的合作導向,深度推進區域一體化、京津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促進企業、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而河北則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張開臂膀迎接京津人群,“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京津研發,河北制造”已成共識。
潮起京津冀,協同向未來。歷經九個春秋,京津冀協同發展站上了新的高地,也走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們應該持續加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把京津冀地區打造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600405)、綠水青山的樣板、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標桿。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京津冀三地綜合管廊領域標準體系已基本建成2020-09-15
- “十四五”北京圍繞5大任務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2021-06-17
- 北京2035年軌道交通總規模2673公里2021-12-10
- 京津冀綜合交通網絡基本成型2022-02-25
- 發展差距仍待改善 京津冀聚焦重點蓄勢待發2022-02-28
- 三大城市群亮出成績單 打破經濟發展“木桶效應”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