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指出當前混凝土綠色低碳創新發展的三個重點領域和方向
時間:2023-04-26 來源:CCPA 分享:
4月21-22日,首屆中歐建筑科技與綠色發展國際大會暨第五屆中歐建筑工業化論壇在北京召開。

4月21-22日,首屆中歐建筑科技與綠色發展國際大會暨第五屆中歐建筑工業化論壇在北京召開。中歐建筑工業化論壇是在中、歐有關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的支持下,由多家商協會和行業知名企業共同倡議和組織的以建筑工業化、綠色建筑、綠色建材、可持續發展等為宗旨的公益學術交流活動。論壇于2016年與Engineering Days 活動聯合,將其正式引入中國,已成功舉辦四屆。本屆論壇圍繞“綠色化、工業化、數字化”的主旨,以及建筑工業化智能制造、綠色低碳建筑、分布式能源轉型與建筑工業化、新型建筑工業化體系等四個分論壇而展開。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原會長徐永模受邀出席開幕式并做精彩致辭。他提到,經過三年的疫情隔離,很高興又能與大家相聚一堂,共商建筑工業綠色發展的大事。本屆論壇的主題“綠色化、工業化、數字化”,不僅是當下國內外綠色建筑發展的方向和需求,也是建筑材料綠色發展的方向和需求。當前,中國的建筑與土木工程用結構材料仍主要是鋼筋水泥混凝土,而作為水泥的下游材料產業,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幾乎承接著水泥工業的全部碳排放,噸水泥的碳排放在0.65噸左右。2022年中國水泥產量較2021年下降10.5%,但仍高達21.3億噸,2021年預拌商品混凝土產量達到32.9億立方米,2022年雖有所下降,仍超過30億立方米。因此,綠色建筑發展離不開綠色低碳混凝土,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將積極參與綠色建筑科技創新發展,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綠色低碳建筑的發展做出貢獻。他向中外嘉賓介紹了當前混凝土綠色低碳創新發展的三個重點領域和方向:第一,進一步加強工業固體廢物作為混凝土摻合料和輕骨料的研究開發。在保證混凝土高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摻量,降低水泥用量,代替天然砂石。第二,加強與建筑設計、與建筑施工單位的密切合作,實現預制混凝土構件部品的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循環再利用,高品質資源化再生。第三,創新發展超高強混凝土、生態混凝土、環保利廢輕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不斷滿足綠色建筑和建筑工業化發展的需求。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宜明,德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經濟事務協調官Andrea Jünemann(于娜),奧地利駐華使館商務參贊Dr. Michael Berger(白明浩),德國巴登符騰堡州議會綠黨主席Andreas Schwarz(安德烈斯瓦茨)等中外嘉賓參加大會開幕式并做精彩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設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崔愷圍繞《探索綠色建筑新美學》;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主席Johannes Kreissig圍繞《從歐洲的角度看建筑和房地產行業的脫碳和低碳轉型的必要性》;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設科技集團首席專家,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李存東圍繞《倡導CCTC綜合降碳方案,推進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德國普瑞福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Christian Prilhofer圍繞《新型可持續預制建筑》;中建集團首席專家、中國建筑戰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葉浩文圍繞《用工業化思維做裝配式建筑》;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煒圍繞《堅持科技引領 創新驅動 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等做了主旨報告。其他三十多位中歐建筑工業化及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在四場分論壇上發表了31個專題報告,圍繞建筑工業化領域的前沿、熱點、難點話題等進行了深度的研討與交流。此外,圍繞“分布式能源如何影響建筑工業化進程”還進行一場中外專家的圓桌對話。
作為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參會代表們還參觀了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順義新城第18街區友誼醫院公租房項目。該項目建設單位為北京市燕順保障性住房投資有限公司,監理單位為北京市順金盛建設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工程總承包單位為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項目建設用地約98422.09平方米,容積率2.5,總建筑面積 373222.21平方米,共3753套公租房。該項目裝配式實施樓棟共16棟。在項目觀摩過程中,圍繞具體技術問題和解決方案,參會代表同項目部的技術專家和工作人員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討,對該項目的建設管理、各種技術體系和部品部件的創新性及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等給予了高度評價。該論壇作為近三年來在北京舉辦的規模較大的一場中歐之間建筑行業的國際性會議,得到了業界廣泛關注,四百多位來自政府部門、行業組織、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建筑工業化產品及技術相關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及新聞媒體的代表參加了論壇交流。論壇的召開將促進新形勢下中、歐之間在建筑工業化領域更多的交流與務實合作,并將有助于推動我國建筑工業化的高質量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