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房地產業打響調整優化“發令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近日舉行的企業座談會上提出,穩住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兩根支柱,對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具有重要作用。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認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發聲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同時也為各地加快落實調整優化政策打響了“發令槍”。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認為,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明確了要落實的主要措施,這些措施相對容易落實,且對整個房產交易影響較大。在很多二、三線城市,這些政策已基本落實,主要看一線城市能否落實下去。
有房企高管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地方政府、相關經營主體、金融機構出臺進一步措施空間將更大,積極推動房地產業回到良性循環,也為經濟增長增添更多動力。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要深化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科技賦能,提高住房品質,為人民群眾建造“好房子”。要以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為方向,大力推動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建筑業“促投資、穩增長、保就業”的積極作用。
記者注意到,一些建筑頭部企業已明確轉型方向,并持續深耕。陜建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義光表示,建筑業逐步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疊加“雙碳”目標指引,我國建筑業正加快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發展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和智慧建筑,成為必然趨勢。
中國建筑表示,綠色化、智能化、工業化是建筑業未來發展方向,裝配式建筑是重要載體。目前,公司集成新型建造技術,開發新一代模塊化建筑產品體系,并應用建設了一大批項目。
強化科技賦能,從建筑企業的研發投入中可見一斑。以中國建筑為例,2020年至2022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55億元、399億元、498億元。公司研發投向包括開展工程應用技術研究和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重點的研發,具體包括建筑地產行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研發,并研發制造類、施工類、運維類建筑機器人。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要堅持系統思維、協同發力,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希望建筑企業和房地產企業積極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不少建筑業央企國企在保障性住房領域積極擔當,在創新模式中保障供給。2022年以來,陜建股份盤活了自有閑置土地,建成保障性租賃住房千余套;承攬保障性住房、安置房建設項目20余個,合同額超200億元。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工作方面,公司積極參與,合同金額近50億元。上海建工也在2022年加快推進品質保障性租賃房建設,承建保障性租賃住房建筑面積超150萬平方米。
“下一步,公司將發揮在投資、施工、運營等方面優勢,深度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城中村改造、城市片區更新和‘平急兩用’公共設施建設。”張義光說。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