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混凝土循環經濟低碳發展技術交流會在京舉行
時間:2023-11-30 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 分享:
2023年11月27日下午,海峽兩岸混凝土循環經濟低碳發展技術交流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現場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
2023年11月27日下午,海峽兩岸混凝土循環經濟低碳發展技術交流會在北京召開。
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混凝土作為建筑業的主要材料,其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相當大的一部分。因此,探討混凝土循環經濟低碳發展,對于全球碳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臺灣循環經濟學會名譽理事長、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院長呂良正和臺灣循環經濟學會理事長、亞新工程顧問公司技術長廖肇昌帶領來自臺灣的混凝土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等組成的訪問團,與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共同組織了本次會議,旨在促進兩岸在混凝土循環經濟低碳發展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分享兩岸在混凝土生產和使用方面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成功案例,探討混凝土循環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榮譽會長徐永模,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會長、北京榆構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玉雷,中國礦業大學王棟民教授,清華大學王強副教授、中國冶金建筑科學研究院郝廷宇研究員等領導和行業專家參加了交流會。交流會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秘書長師海霞主持。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榮譽會長徐永模
徐永模與呂良正分別為會議致辭。徐永模在致辭中指出,從循環經濟和低碳發展來看,我們現在是兩條路線并行,一個是水泥的低碳化技術路線發展,另一個是混凝土在固廢資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他強調,未來各類混凝土將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擔負重任,真正扛起低碳發展的大旗。

臺灣循環經濟學會名譽理事長、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院長呂良正
呂良正在致辭中表示,水泥及混凝土在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幾年臺灣也在大力研究發展隱含碳,目前臺灣水泥和亞東水泥基本可以實現生產1m3混凝土產生200公斤及以下的碳排放量,碳排量降低將近一半。最后他表示,這次會議能夠成功在大陸舉辦,非常感謝協會及各位行業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協助,希望明年可以有機會在臺灣舉辦類似的會議,能夠邀請協會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到臺灣探討混凝土的低碳發展,讓兩邊的互動更加頻繁。致辭結束后,會議進行了專家報告環節。共有來自大陸與臺灣的4位專家學者分享了精彩的報告。

王棟民首先作《地質聚合物水泥和混凝土的研究與應用-面向未來100年的硅酸鹽水泥和混凝土的替代選擇》報告。他指出水泥低碳化的兩條技術途徑分別為改良型與顛覆型,并向與會者分享了“顛覆型”技術,即堿激發/地質聚合物膠凝材料的基本原理、國內外研究進展與問題、礦大團隊五階段研究與對應成果及低碳地聚膠凝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等方面的內容。

清華大學王強副教授
王強在題為《混凝土礦物摻合料的研究與應用研究進展》的報告中分別介紹了傳統礦物摻合料及沉管隧道、超細礦渣、粉煤灰微珠、銅渣粉、鎳鐵渣粉、電解錳渣、鋼渣等新型礦物摻合料的研究與應用研究進展。

臺灣循環經濟學會理事長、亞新工程顧問公司技術長廖肇昌廖肇昌作《臺灣混凝土行業狀況及混凝土技術介紹》報告。他指出,循環經濟結合節能減碳、資源再利用、生命周期、環境經濟等多項議題,已為國際發展之趨勢。他分別介紹了臺灣循環經濟學會、臺灣營建研究院的成立背景、業務范疇及產業定位等,并介紹了臺灣混凝土的發展現狀。

臺灣循環經濟學會秘書長、臺灣營建研究院組長徐敏晃在題為《臺灣、日本攪拌站認證制度介紹及固廢在臺灣混凝土產業應用發展》的報告中分別介紹了臺灣、日本攪拌站認證制度構想及依據、申請認證作業流程、認證查核標準、評定準則等方面的內容,以及固廢在臺灣混凝土產業的應用發展現狀。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秘書長師海霞
4位專家精彩的報告結束后,進行了討論環節。各位與會代表分別就大陸及臺灣當下對于粉煤灰的處理路徑、可控低強度材料應用與成本控制、鋼渣粉的使用情況及經濟模式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會后,徐永模與呂良正、廖肇昌分別代表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與臺灣訪問團互贈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