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圖232|寧波:新落成
時間:2024-02-26 來源:行走中的建筑學 分享:
寧波地處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有舟山群島為天然屏障,屬典型江南水鄉兼海港城市,是中國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優渥的地理環境,豐富的人文遺產,讓寧波成為江南宜居之地。而良好的經濟發展,更是讓寧波成為中國新興的建筑實踐場。
寧波地處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有舟山群島為天然屏障,屬典型江南水鄉兼海港城市,是中國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
優渥的地理環境,豐富的人文遺產,讓寧波成為江南宜居之地。而良好的經濟發展,更是讓寧波成為中國新興的建筑實踐場。在上一期建筑地圖(寧波:江南建筑好風景)之后,寧波又新落成了一批類型、規模、尺度各異的項目。
一起來看看——
寧波建筑漫游地圖(編者繪)



受到貴州茅貢地捫村的獨立吊腳糧倉和火塘的啟發,建筑師通過開放的“火塘”水系和架空的風土糧倉,構成了一處與風景和歷史相交融的“理想水鄉”。
建筑師首先通過切角,將原先封閉的四邊形合院于西北角和東北角打開,令場地北部高聳的鐵塔與雜亂的電線桿與水系一道,構成了一種糧倉的對立風景。設計挖出了兩個淺淺的“火塘”,通過河埠頭與蘆江相連。而面積最大的第三處“火塘”位于南部中間庭院。原來的管理用房及倉庫進行了局部拆除,留下了品質相對較高的圍墻,而一個東西向的火塘穿插在幾棟建筑之間。
“火塘”的布局完成,意味著散出水面在場地內引導著后續所有的設計,原來的四合院式封閉布局也變成了八字型合院,轉角對外形成放射型的視線與空間輻射。
02
寧波東錢湖教育論壇坊宅
設計:非常建筑,2022

?田方方
四個坊宅中的三個是張永和于1990年代初在沒有業主和基地的情況下首次構思的,設計的焦點是如何模糊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的界線。這些“紙上建筑”實際上是嚴肅地對建筑核心問題之“空間”的研究,同時也是可建造的方案。東錢湖教育論壇的四棟坊宅,每棟具有獨一無二的空間特質,也涉及對體驗進而對生活方式的想象。

?田方方
廊廊相對宅:將一個對稱的體量沿中軸分為兩半,向外拉開,并在之間置入一水體,在其兩側的底層對應地布置了敞廊。相對的兩個廊下空間橫跨水面形成該坊宅的半室外—室外生活場所。居者要穿過水院從一側的住所抵達另一側的書齋去工作,工作結束回歸住所再次跨水而過。過水,成為每日生活中的儀式之一。坐在廊下與對面廊下的朋友隔水交談, 是小住于此的又一樂趣,此刻廊的關系也化作成人的關系。

?田方方
玻璃十字宅:一層的研究室以風車形布置;二層的玻璃宅被透明的十字形雙層幕墻均分為四間同等大小的房間,其使用分別限定為起居、餐廚、休息、洗浴;同時雙層幕墻的空腔將二層和一層聯通起來。

?田方方
來去梁上宅:一個造型藝術工坊屬性的高空間被兩個內向的超大門廊夾于中間。十字形可走人的橫梁穿過畫室上空。在這棟坊宅里,創作圍繞梁展開。居者可以站在梁上審視自己的創造,也可從梁上吊掛作品,或從梁上進入書房。

翻轉屋頂宅:一個大空間由一個顛倒坡屋頂劃分出工作和居住兩個相通的部分。居者創作與生活幾乎在同一空間里。在視線上,各在屋頂一側的工作和居住區域只有有限的聯系;但居者無論在哪一側總能意識另一側的存在。坊宅的意義在于既分又合。
03
寧波院士中心
設計: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2020






觀景點 ?尹明攝影
寧波院士中心選址于歷史悠久、風景秀美的東錢湖西畔陶公山南麓,背山面湖,視野開闊,毗鄰陶公村、建設村、利民村三個歷史文化名村,用地格局得天獨厚。項目利用歷史名校原寧波師范學院舊址的建筑空間改擴建而成,以“山·水·村”“廳·廊·宅”為理念,將自然景觀與人文藝術融合,打造一座滿足院士科研創新、交流研討等多種功能使用的國際一流院士中心,并期望帶動整個東錢湖地區,乃至寧波市科技、文化、經濟發展。
設計延續學校舊址格局與山水環境的關系進行空間建構。四棟主體建筑沿山林帶狀展開:兩端是東、西主樓,中部是訪客中心和陶公講堂,通過景觀連廊和景觀塔串聯,在此可覽盡湖光山色。東、西主樓分居兩端高地,改建自原教學大樓。設計保留了1—3層的原始結構,并進行加固改造,將原始建筑中風化、破損嚴重的頂層拆除,新建4層、5層,并加建端部景觀樓電梯。新舊空間與形體通過格局和韻律的對話讓建筑重生。
新的建筑依循新的社會身份進行空間再造:依照原食堂與村落建筑同構的坡頂形體和舊址空間格局,新建訪客中心;保留原宿舍背山面村的地景互動關系,新建大師講堂;還原老水塔空間地標屬性,新建等體量觀景塔;在原林間小徑路線上新建架空廊橋,延續山林路徑的生態紐帶屬性。
04
寧波國際會議中心
設計:湯樺建筑設計,2022



大型多功能廳與主會場的水口連廊 攝影:極客視覺 | 謝振國;?湯樺建筑設計

首腦會議區與酒店的水口(往西看) 攝影:極客視覺 | 謝振國;?湯樺建筑設計

大型多功能廳與主會場的連廊 攝影:極客視覺 | 謝振國;?湯樺建筑設計

酒店區 攝影:極客視覺 | 謝振國;?湯樺建筑設計

酒店內院 ?毫厘建筑攝影
完整保留了場地現狀地貌、水系和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會議中心建筑群集約架空布置在一條南北走向的帶形區域內,南北總長一公里,東西進深一百米。建筑的集約放置,讓550畝農業景觀得以保留—— 一方面為城市發展的土地訴求預留了彈性,另一方面完整保留的農田成為生態連續、具有雨洪韌性的“城田共生”過渡地帶。
廊橋會議中心被場地現狀中的三個水口劃分為四個區域,由北至南的城市公共性逐步減弱。最北段布局11000平方米大型多功能廳,依次往南為5500平方米主會場及3700平方米宴會廳、1800平方米首腦會議廳,最南端為設有342間客房的五星級酒店。
三個水口區域,形成會議功能體量之間的景觀節點及視廊開放空間。沿水布局小尺度的街道與商業聚落,流線與會議中心的廊院結合,展陳一切歸納于街巷間的日常——有村落、有街市、有廟堂……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多維度的江南水鄉詩意長卷。
05
橫溪竹林營地接待中心
設計:建言建筑,2023

?吳清山
項目基地位于寧波鄞州區橫溪鎮。基地南側、西側為寧波普羅農場所運營的千畝稻田;東側、北側為山坡地,茂盛的樹木和層疊的竹林地綿延其中。小塊細長的田地嵌入山坡,將林地一分為二,形成兩相對望的格局。
東側山地規劃為酒店營地,帳篷掩映于竹林之中;西側坡地原農用倉庫位置規劃為帳篷酒店公共配套區。組團面向田野,背靠竹林,與東側的帳篷營地形成對景。
建筑組團由三個小尺度的獨立體量構成,分別為:接待中心和深夜食堂,是營地接待、注冊、休憩及用餐的主要空間。單坡屋面的橫向線條給人以松弛感和親近感,向內延伸懸挑的雨棚形成濃郁的陰影,營造出層次豐富的檐下灰空間。北側三角形體量為多義空間,可進行演講、瑜伽、冥想等各類活動。
為在自然原生的環境中進行建造的同時最大程度尊重場地,建筑采用輕量化的鋼木結構體系,底層架空;立面多用玻璃材質與半透格柵,增加通透感及與環境的互動性;點綴的黑色瓦楞板與基地原有的農用倉庫立面材料遙相呼應;十字鋼絲網欄桿與場地風貌契合的同時弱化了建筑的邊界。
06
寧波周堯昆蟲博物館
設計:上海秉仁建筑師事務所+席地建筑工作室,2022


?張全
點擊圖片了解項目詳情
博物館兼具專題博物館與名人紀念館的雙重性質。面對原址設施老化、展示空間不足、展陳方式單一等方面的問題,遷建后的博物館,在滿足高品質的展陳需求之外,設計構建了一個更多參與性、更強互動性、更大開放性的博物館,一個集展覽、教育、社交和自然體驗為一體的公共平臺。在契合周邊生態環境的同時,為城市營造了更好的公共活動空間。
設計的原初概念圍繞“蝶”展開,從館內藏品中古人對蝴蝶形態的提煉形成創作靈感,以“蝶形三角”作為設計原型,造型和布局中均采用了隱喻蝶翼的倒角三角形作為母題。同時,以參數化漸變的彩釉幕墻表皮,再現昆蟲翅膀般輕盈通透、細膩優雅的羽化質感。
項目將對立面彩釉尺度的研究細分到了城市尺度、近景尺度、近人尺度、觀察尺度四個層面,實現不同距離下的觀感變化。在城市與近景尺度,通過對漸變圖案的縱向分區控制,形成勻質、柔和而多變的立面漸變層次和有節奏、有虛實、輕盈漂浮的幕墻整體效果。在近人與觀察尺度,針對人視范圍內的彩釉圖案進行了進一步的圖案細化設計,形成豐富的近人尺度圖案漸變,極盡細節之美。
07
寧波市古林職業高級中學
設計:如是建筑,2023



攝影:朱潤資
點擊圖片了解項目詳情
項目位于寧波市海曙區,學校總用地面積約96851平方米,學校規模75個班,共3000個學生。設計通過采用毯式建筑的組織方式,將所有教學單元打散后相互組合疊加,滿足職業高中相對普通高中更復合的功能性需求。復合的功能組織方式和連通的交通能夠讓師生快速到達他們的目的地,享受便捷有趣的步行體驗。
在地面層,對采光要求較小的實訓教室布置在一個開放式的網絡中,以適應性與靈活性為主要特點。在二三樓,普通教室模塊化地布置在不同的內庭周邊,以獲得更好的采光和視野。
建筑與場地正交體系扭轉,使得建筑更好地跟場地融合,增加內部非正式教學空間,提高整體采光質量。其中多個不同教學空間的內庭,使用了獨特的地面鋪設、色彩搭配、材料選擇、垂直設計元素和空間布局。這些元素就像視覺標識,有助于創造不同的空間體驗,幫助學生在校園中自如導航。非正交的庭院拓撲也提供了多線性的漫游體系和不同主題的教學空間,從而使學校成為容納多重事件、多重空間、多重場景的載體。
學校的二樓(從景觀大臺階到報告廳,再到圖書館及各個教學樓和庭院)由一個共享漫游系統連通。不同的公共空間和室內外空間立體的串聯為學生和老師提供了便捷且風雨無阻的交通。半開放的共享長廊和景觀內庭使得學生在上下課之余也能感受到季節與天氣的變化。
08
寧波太平鳥總部
設計:丹尼爾斯坦森建筑事務所,2020



攝影:曾天培
點擊圖片了解項目詳情
設計師將環繞總部建筑的“心臟”來打造成具有活力的空間,并將這種活力傳遞到建筑外部與景觀場地。從“飛行”的原理出發,探索建筑的精神內核。而”熱流”是最純粹的與此相關的氣象問題,例如“鳥”可以毫不費力地滑行于熱流之上。它動作優雅,并使用最少的努力來實現“飛行” 。
這種“熱流”的形式是自由流動且高效的,這樣的運動和空間也成為概念設計的催化劑。多層次且有效的運轉和功能性,成為設計中的核心。樓層空間向外延展,如中國的古扇般,形成可供人們交流的空間。建筑空隙與垂直流通空間以 “超級樓梯”的形式,穿透并旋轉建筑空間,營造出壯觀的室內空間效果,同時引入并造型化自然采光。這些透空與中庭為建筑提供了更多的空氣流通,增大了能源利用效率。
“熱流”沿著一個標準的圓形平面形式螺旋向上運動。這些幾何構成元素在功能、可持續性和建筑本身之間交互作用,形成了一個非常強烈的建筑圓環,將人們自然地通過入口引進,并開始一場蜿蜒曲折卻又流暢的旅程,通過螺旋型的動線向上運動,“熱流”最終承載訪客穿越總部大樓的內部空間到達建筑屋頂花園,在這里可以俯瞰寧波市的壯觀全景。建筑的各樓層形式轉移變化,以獲得更多日光,并提供“一飛沖天”向上運動的動勢。
建筑地圖 往期回顧

視覺 / 饒安林 校對 / 李菁琳
本文編排版權歸有方所有,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聯系郵箱:info@archiposi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