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時代來臨,混凝土行業如何自我“更新”?
時間:2024-07-03 來源:CCPA張紅 分享:
混凝土是構筑建造大國的核心基礎材料之一,亦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宗的建筑材料,現代社會中的各類建筑物與構筑物大都是用混凝土構建,因此混凝土亦是城市更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
城市更新是指對城市中的老舊區域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造和提升,旨在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質和競爭力。城市更新已被列為“十四五”規劃中的重要實施行動,今年各地紛紛出臺了多項城市更新政策。
城市更新是一片寬闊的“藍海”
今年5月底,中央財政部發布了一則公告,中央財政支持部分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首批15個城市先行。財政部公布了從2024年起中央財政支持部分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首批支持的15個城市為(按行政區劃排序):石家莊、太原、沈陽、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島、武漢、東莞、重慶、成都、西安。
城市更新的重點聚焦在:
1. 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管網更新與擴容:更新老舊、損壞的供水、排水、燃氣、供熱管網,提升輸送能力和安全性。
2. 城市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建設。
3. 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
4. 老舊片區更新改造。
5. 安全工程。
特別強調的兩點:一是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就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對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氣、供熱、橋梁、管廊等各類設施進行實時監測,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效提升城市安全運行保障能力。二是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今年再啟動100個城市、1000個以上易澇積水點治理。
根據財政部辦公廳、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今年4月30日發布的《關于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精神,中央財政按區域對示范城市給予定額補助,其中:東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8億元,中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0億元,西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直轄市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資金根據工作推進情況分年撥付到位。可以看出此次的補貼政策更偏向對直轄市和西部地區城市傾斜。
政策精神的重點,即是公告里提到中央財政支持,項目建設資金有了著落。中央支持不會加重地方財政負擔,并且應該是專款專用,財政部會跟蹤資金落實,項目完成情況。至少這批項目,不會存在項目缺錢欠款情況。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城市更新市場空間巨大且規模日益擴大,目前存量總市值約為500萬億元,按年城市更新速率2%計算,城市更新項目每年將釋放出10萬億元的價值。
近年來,上海、天津、西安、廣州、無錫等地更是先后成立超百億元規模的城市更新基金,中國現有660多個城市,將撐起一個數萬億級的城市更新大市場。
無論怎樣,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有中央財政的城市補助資金撥付保證,相信會很快推動城市更新提速。對于建筑施工企業和材料供應企業而言,這將是一片發展潛能巨大的“新藍海”。
城市更新在行動
絕大多數省份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推進三大工程建設作為今年工作重點任務,并提出了2024年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城市更新等的具體建設目標。2024年1月30日,住建部印發《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 共列舉了28個城市更新典型案例。28個典型案例分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活力街區打造等八類。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典型案例數量最多,各有4個。
北京積極探索社會資本參與新模式和新路徑,推進地上地面地下空間一體化改造提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開工300個、完工200個,老樓加裝電梯新開工1000部、完工600部,推進核心區平房整院落退租、完成申請式退租2000戶,啟動危舊樓房改建20萬平方米,改造提升老舊廠房40個。抓好一批區域更新項目,推動老城煥新、家園增色、生活添彩。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積極推進地下管網建設。
上海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理念創新、方法創新推動城市更新模式創新,加強更新成本管控、資源統籌,完善“三師”負責制、規劃土地、標準規范、財稅金融等更新政策。大力推進“兩舊一村”改造,完成12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房屋改造、31萬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啟動10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推動一批老舊工業區、商業商務區、風貌保護區、市政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加快推進外灘“第二立面”等城市更新項目。
期待綠色、低碳、智能、精細、個性化服務的混凝土
城市的發展從“增量的擴張”到“存量的優化”,揭示了城市發展和建筑市場的新趨勢。未來,城市建設將更多依靠精細化的更新和改造,提升城市品質,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一變化也為建筑行業和建筑材料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混凝土是構筑建造大國的核心基礎材料之一,亦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宗的建筑材料,是在國計民生中最廣泛使用且體量最大的人造材料。現代社會中的各類建筑物與構筑物大都是用混凝土構建,樓宇、道路、高鐵、地鐵、橋梁、管道、機場……按照結構體積計算,80%以上材料都由混凝土構成,因此混凝土亦是城市更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在城市更新中發揮重要作用,既是混凝土產業的重要挑戰,亦是混凝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珍貴機遇。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的城市更新模式已經從大拆大建,轉向有機更新。與過去相比,新階段的城市更新難度更大、要求也更高。當前,中國城市開發已經步入“存量提質”的新階段,城市更新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重要動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住建局”改為“更新局”,意味著大基建時代結束了,以后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大規模的城鄉建設,未來肯定是城市更新的時代來完善宜居宜住。
無論是城市更新的規劃者、施工者還是材料供應者,都必須清晰的重要理念是:城市更新是綠色低碳的更新,是智慧智能的更新,是精細化個性化的更新,是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更新,是文化傳承的更新。
城市的更新始于自我的更新,更新城市關鍵在于更新自我。因此,混凝土產業也要做到自我更新。“更”是變化、變革,是要改變的意思。“新”是創新,得改變自己。始于改變,終于創新。要打破舊的業態,打破舊的思維,打破舊的生存方式。混凝土產業一定要錨定城市更新的新目標,為城市更新提供智能化、綠色化、精細化、個性化的高質量產品。在城市更新這個賽道上,交出嶄新的產業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