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视频在线一区,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免费观看男女性高视频,99热久久66是国产免费

歡迎您來到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官方網站
行業新聞
筑基中國式現代化|國有經濟躍遷升級之路 ② 產業結構:從輕重失衡到百花齊放
時間:2024-10-25    來源:國資小新    分享: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國資報告》2024年第十期推出特別策劃文章《筑基中國式現代化——國有經濟躍遷升級之路》,從“區域布局”“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三個維度,深入探究國資央企持續推動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推動國有企業更好履行戰略使命、國有經濟加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上取得突破和成就。

  小新說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國資報告》2024年第十期推出特別策劃文章《筑基中國式現代化——國有經濟躍遷升級之路》,從“區域布局”“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三個維度,深入探究國資央企持續推動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推動國有企業更好履行戰略使命、國有經濟加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上取得突破和成就。小新分三篇,為您連載此文。今天為您帶來文章的第二部分《產業結構:從輕重失衡到百花齊放》



產業結構:從輕重失衡到百花齊放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著百廢待興的局面,經濟基礎薄弱,工業體系殘缺不全。如何在短時間內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國家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


鋼鐵產業是重工業的基礎,但在1949年,中國粗鋼產量僅有15.8萬噸,甚至不夠每家每戶打一把菜刀。1949年至1952年三年經濟恢復期,黨中央將重點抓好鞍鋼、本鋼、重鋼等鋼鐵企業恢復投產作為鋼鐵工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在黨中央的號召下,除了設備、木材、電纜、車隊等物資上的支持,近兩萬名干部、技術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和各類技工從祖國各地奔赴鞍鋼。1949年,鞍鋼第一煉鋼廠2號平爐煉出了新中國第一爐鋼水。


1953年底,蘇聯援建的鞍鋼“三大工程”——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七號煉鐵爐相繼竣工,“一五”建設的號角吹響,也拉開了中國工業化的序幕。


全國支援鞍鋼復工,鞍鋼支援全國建設。


從20世紀50年代起,鞍鋼先后向全國各地輸送鋼鐵產業人才約12萬人,先后支援建設了武漢、包頭、酒泉、湘潭、本溪、唐山、重慶、攀枝花、昆明等地的20余家大型鋼鐵企業,幫助了北京、內蒙古、安徽、廣東等13個省區市發展冶金工業。


全國鋼廠建設如火如荼,兒歌《小燕子》里耳熟能詳的歌詞“我們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描述的就是當時“齊心協力建包鋼”的場景。


鋼鐵工業的全面恢復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在蘇聯的援助下,以能源、冶金、化工、機械、軍工等為主的156個項目陸續投入建設。


為了形成飛機制造能力,國家投資10.94億元,把13個航空工業項目(飛機、發動機制造廠4個,機載設備制造廠5個,飛機、發動機修理廠4個)列入其中。


新中國第一個殲擊機制造基地——沈陽飛機修理廠(后改名為松陵機械廠,現航空工業沈飛)在沈陽落成。為了掌握制造技術,并加快試制工作的進程,根據駐廠蘇聯專家的建議,飛機廠和發動機廠分別實行“4個階段平行作業”法和“交叉平行作業”法。不到兩年,新中國第一型噴氣式航空發動機于1956年成功試飛。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還被稱作“萬國牌”,1956年,中國兵器建設廠以蘇聯SKS半自動步槍為原型,開始了輕武器仿制、自主研制之路。多年來,“95式”槍族、7.62毫米高精度狙擊步槍等輕武器裝備相繼亮相,從“漢陽造”到“兵器造”,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始終用可靠精良的裝備守護強國夢強軍夢。


隨著我國軍事力量的增強,火炮體積和重量也不斷升級,自行制造重型越野軍車的需求迫在眉睫。


1974年11月,陜西汽車制造廠研制的延安250型越野汽車經過“嚴試驗、緩定型”,終于迎來最終考驗,和先進的法國吉比西、蘇聯烏拉爾越野汽車在永定河灘一起進行路面測試,兩輛外國車分別陷入沙灘,而樣車則輕松瀟灑地轉了一圈又一圈,還把兩輛外國車給拉了出來。


與陜汽“延安”越野車類似,很多我國自主研制和生產的產品都有著非常本土味道和時代特色的名字,比如一汽的“解放”卡車、“紅旗”轎車,中國兵器裝備的“長安”汽車,中國中車的第一臺國產蒸汽機車“八一號”,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等等。


1958年3月,毛主席在給第一拖拉機廠生產規劃的電報進行批示時寫道“拖拉機型號名稱不可用洋名”,措辭從一開始的“不要”,改成了“不宜”,最后改為“不可”。主席在一個字上反復斟酌,正是那個時代中國人對于自立自強的渴望。1959年,第一批13臺“東方紅54式履帶式拖拉機”運抵黑龍江省的北大荒軍墾農場,“東方紅”這個名字很快傳遍了祖國大地,改變了中國的農業。


國機集團生產的“東方紅”產品家族


1960年,經過兩萬余名建設大軍四年的晝夜奮戰,富拉爾基重型機器廠(中國一重前身)在松嫩平原上拔地而起。堅持邊基建、邊準備、邊生產的原則,工廠在當年5月完成了為包鋼設計制造1150毫米初軋機和125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的任務。兩大產品的成功,結束了我國不能獨立生產成套重型機器的歷史。


這一時期,相比重工業,我國輕工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都相對滯后,主要生產一些基本的生活消費品,且種類和數量都十分有限,農業領域也主要側重于保障糧食等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


中糧集團的前身——華北對外貿易公司想方設法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小麥、大米、玉米、動植物油、食糖等糧油食品,及時運回國內,保障國內糧食供應。同時,千方百計擴大出口,增加國家的外匯收入,“用一車一車的大米、小麥、罐頭,換回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當時,國有企業雖然在紡織、輕工、機械等傳統制造業領域占據了重要地位,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有企業逐步減少其中一些領域的投資和生產,將資源轉向其他更具戰略意義的領域。


在能源領域,大慶油田的發現甩掉了我國“貧油”的帽子,利用勘探開發大慶油田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國內相繼建成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長慶油田等一批較大型油氣田,油氣產量連上新臺階。1987年,隨著塔里木盆地、陜甘寧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和沿海石油勘探獲得重大突破,中國石油工業也再次掀起了油氣管道的建設高潮。中國海油、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相繼成立,逐步開啟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綜合利用資源之路。


1977年,黨中央、國務院從實現我國鋼鐵工業現代化,推動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了舉全國之力建設現代化寶鋼的決策部署。


寶鋼也沒有令人失望。按國家統計口徑計算,投產10年后,原始資本增值了1.2倍。寶鋼三期工程建成投產后,公司業績再度大漲。2015年,寶鋼股份湛江鋼鐵基地投產,兌現了“不僅要管好一個寶鋼,而且要上交一個寶鋼,將來還要自主再造一個寶鋼”的承諾。


作為當時我國22個成套引進項目中最大的全套設備引進企業,寶鋼的建成使中國鋼鐵工業技術裝備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至少縮短了20年。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功率火電機組只能依靠國外進口。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廠在沒有技術支持的情況下,向國內首臺30萬千瓦汽輪機發起挑戰。嚴重的資金短缺讓研發工作屢屢受阻,為了籌集資金,東方汽輪機廠開始承攬制造菜刀、大門等業務,將賺到的錢全部投入到汽輪機的開發中。1983年,被譽為“爭氣機”的我國首臺30萬千瓦汽輪機研制成功,成為我國大功率發電設備制造國產化奠基之作。


進入新世紀,鋼鐵、煤炭等傳統產業的國有企業面臨產能過剩等問題,加快了淘汰落后產能、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的步伐。


神華集團關閉了一些生產效率低、安全隱患多、經營成本高的煤礦。華能集團逐步淘汰了落后的小火電機組,并對留存的大型火電機組進行超低排放改造和節能升級。


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一些高新技術領域的國有企業逐漸起步,新興產業開始萌芽。


1970年,為解決未來上海和華東地區的用電問題,核電站的建設被提上日程。經過20年的籌劃和建設,1991年12月15日,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第一座30千瓦壓水堆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中國核電從這里起步。


2006年,國家電網提出了“西電東送”戰略,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建設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2008年,開始建設首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京滬直流1000千伏輸電工程。截至2023年年底,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央企共建成39項特高壓輸電工程,跨省區輸電能力超3億千瓦,累計送電超3萬億千瓦時,累計減排二氧化碳31.8億噸。


如今,中國不僅是全球唯一掌握特高壓核心技術和全套裝備制造能力,并將其投入商業化運營的國家,也是特高壓輸電領域的國際標準制定者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資本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企業。


可可托海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被列為“國家一級機密”區域,代號“111”,當地礦脈中探明的鋰、鈹、鉭、鈮、銫等稀有金屬是制造原子彈、氫彈、衛星等不可替代的尖端原材料。與“兩彈一星”、核潛艇研制等的工作人員一樣,由于國防工業的特殊要求,新疆有色職工的生產和生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處于保密狀態,他們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稀有金屬礦山,培育了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產業工人。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只能生產十余種有色金屬,到1962年掌握了全部64種有色金屬提取和加工技術,再到今天建立了完整的有色金屬工業體系,成為世界第一有色金屬大國,中鋁集團、中國五礦、中國有色、中國有研、銅陵有色、紫金礦業等國有企業充分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盾構機被稱作“工程機械之王”,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自2002年盾構機研制被列入“863計劃”,經過20余年的努力,我國盾構機產業鏈不斷完備升級,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如今,中國盾構機占據了90%以上的國內市場、近70%的全球市場。


國務院國資委高度重視國企科技創新和戰新產業發展工作。從2021年起,把央企的科研投入視同利潤進行考核;2023年相繼召開中央企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會和中央企業深化專業化整合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題會,大力推動國資央企加快調整布局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國投、中國誠通和中國國新等企業積極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優勢,通過推動央企專業化整合、發起設立創新基金等方式,積極帶動企業創新水平提升。


近年來,中國國新投資了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中芯國際、國產智能芯片龍頭企業寒武紀、領先的芯片測試設備研發企業華峰測控等企業,著力培育了中核二三、國貨航、中廣核風電、濰柴動力等一批在細分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領先企業。


國投羅鉀僅用不到4年時間,從帳篷試驗到工業試驗廠建成投產,創造了世界鉀鹽開發史上的奇跡,成功打破全球鉀肥市場的國際巨頭壟斷局面,將我國的鉀資源進口依賴度從70%降至50%。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大力發展工農業,服務業處于輔助地位。改革開放初期,外資企業紛紛進入中國,面臨著招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難題,敏銳捕捉到這一市場機遇,中智集團于1987年成立,成為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先行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茁壯成長。2023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4.6%,連續9年占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在物流、文旅、養老、檢驗檢測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國有企業也在逐漸壯大。


物質的充足帶來了人民群眾豐富的精神需求,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旅游業迎來了高速發展。中國旅游集團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事服務的“三駕馬車”逐步成長為唯一一家以旅游為核心主業的央企。在香港和澳門陸續回歸后,港澳和內地同胞交流往來日趨頻繁,中國旅游集團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國有企業還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不斷進行專業化整合,尤其向能源、軍工、信息通信等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領域集中。


2021年12月6日,在國務院國資委的大力推動下,以原中國鐵物與中國誠通物流板塊的中國物資儲運集團有限公司、港中旅華貿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包裝有限責任公司4家企業為基礎整合而成的中國物流集團成立,東航、中國遠洋海運、招商局作為戰略投資者,以現金方式出資。


新組建的中國物流集團經營網點遍布國內30個省(區、市)及海外五大洲,擁有大量庫房、料場面積,以及鐵路專用線120條,整合社會公路貨運車輛約300萬輛,國際班列縱橫亞歐大陸,為維護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


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我國四通八達、穿山跨海的便利交通。“要想富,先修路”,簡簡單單的六個字概括了交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曾經,廣東銷往香港的海鮮陸路運輸需要3個小時,水路運輸需要10多個小時。2018年,由中交集團、中國中鐵、中國鐵建承建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通車,從香港至珠海、澳門,陸路車程縮短至45分鐘。


2022年6月,和若鐵路正式開通,由和若、南疆、格庫三段組成的環塔克拉瑪干沙漠鐵路環線正式開通運營。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參建國企在自然條件惡劣的“死亡之海”克拉瑪依沙漠上,奇跡般地建了一個“閉環”,南疆地區出疆距離縮短了1000多公里。


截至2023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5.9萬公里,全國公路通車里程543.68萬公里,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82萬公里,港口生產性碼頭泊位達22023個,民用運輸航空機場總數259個。“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國企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排頭兵”,助力我國新型基礎設施規模處于全球第一梯隊。除了在交通領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今天的中國能享受到全球質量最好、價格最優的移動通信服務,也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通信央企從“半部電臺”一步步奮斗建設而來。中國鐵塔組建十年來,使新建鐵塔共享率從14.3%提高到85%以上,節約土地6.5萬畝,減少行業投資2085億元,節省運營費用1600億元,成為國企行業專業化整合的優秀案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作出新的部署,提出要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中提到,要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統籌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加快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加強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領域的投入布局,增加醫療衛生、健康養老、防災減災、應急保障等民生領域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增強重要能源資源托底作用,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返回頂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


若您無法正常瀏覽本頁面,為了得到我們網站最好的體驗效果,請您更換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