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顏出圈,汕尾文化新中心:清水混凝土打造的“原生美學”
汕尾紅海灣畔,三個高低有致的“珍珠貝”悄然成型。4月8日,由中建科工承建的汕尾市文化中心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這是汕尾首個采用異形清水混凝土建設的項目,總建筑面積約4.8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含三館一中心,即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及青少年活動中心。項目預計于9月30日基本完工,建成后將成為集群眾文化交流、歷史展示和科學研究等功能為一體的中心。

▲項目構成示意圖
為將極具當地文化特色的“珍珠貝”設計理念轉化為現實,項目團隊創新采用了多項獨特設計與施工工藝。通過運用超重裝配式預制柱結構、異形梁柱混凝土結構、單曲異形清水混凝土斜墻、外立面超長曲面GRC(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幕墻系統,在實現建筑素顏出鏡原生美學的同時,精準把控毫厘之間的科工精度,讓這座與汕尾城市文脈深度共鳴的“城市文化會客廳”悄然落地。
素顏出鏡的原生美學

▲“珍珠貝”示意
項目建筑設計靈感取自汕尾當地特色的珍珠貝,流線型的設計也恰似海浪的形態。為精準還原貝殼硅酸鈣材質特性,項目外立面選用GRC幕墻系統,并采用水泥基材替代金屬玻璃,經過多道工序處理,使幕墻表面既保留粗糲質感又具備自然美感。
傳統建筑墻體需要涂料、瓷磚“美顏”,清水混凝土卻敢直面原相機。汕尾文化中心墻體直接保留混凝土凝固后的天然肌理,僅涂刷透明保護層。
▲清水混凝土技術效果圖
為保障6.6米高單曲清水混凝土墻一次性成型,項目嚴格把控三大關鍵環節:
材料關:混凝土原料實行“同批次專供”,確保顏色一致;
設計關:深化設計模板排布圖,實現模板材料精準下料;
驗收關:從支模架體、模板鋪設、螺桿孔排布等多方面進行工序驗收,建立三維坐標系,便于全面跟蹤墻體曲面精度,最終實現高難度單曲清水混凝土斜墻一次性澆筑成功。
毫厘之間的科工精度
面對尺寸為6米*2.8米,吊裝重量約為1.4噸的GRC安裝單元,項目采用“三維建模-三維激光掃描-數字校核”技術體系。在深化設計階段,利用BIM搭建混凝土結構模型,施工階段利用三維掃描收集數據,進行“量體裁衣”,數字化復核模型與施工實體,項目利用這種“虛實結合”進行精準安裝,巧妙解決吊裝單元板超大、異形板塊的精度問題。

此外,項目主體結構采用超重裝配式預制混凝土柱,共計約190根,其中最大重量為約11噸。為實現高精度、高質量的吊裝對接,項目創新應用預埋定位板裝置,實現垂直度偏差小于10毫米的精準控制。
同頻呼吸的文化客廳
作為汕尾市重點民生工程,項目建成后將補齊汕尾市公共文化設施短板,將汕尾獨特的海洋文化、紅色基因與城市肌理熔鑄成會呼吸的“城市文化客廳”。
汕尾市民可以在博物館看到海陸豐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文化館體驗集紅色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非遺文化、海洋文化于一體的多元汕尾,在科技館與青少年活動中心兩館感受充滿科技感的活力汕尾。這座與新時代同頻呼吸的文化地標,正把百年來的海陸風情釀成新時代的文化佳釀,讓每個汕尾人都能在“家門口”品讀到這座濱海紅城的魂與美。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11臺24線!這座新建高鐵樞紐站房亮相2024-07-01
- 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伏羲一號”,正式投運2024-09-05
- 技術創新服務重點工程建設——雄安、朝陽高鐵客站清水混凝土2020-08-05
- 國內最大清水混凝土單體建筑即將竣工2021-01-21
- 榆林東沙文體館→陜北地區面積最大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群!2021-05-14
- “新工體”外立面整體亮相,今年12月竣工交付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