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十年 創新發展——第十一屆中國(國際)預制混凝土技術論壇在京召開
5月29日,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北京預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以“創新預制混凝土技術 助力高質量工程建造”為主題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預制混凝土技術論壇在北京召開。
大會現場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執行會長徐永模,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會長、北京榆構集團董事長王玉雷,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秘書長曾慶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理事長蔣勤儉,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郁銀泉,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小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原副總工程師、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委員會秘書長葉明,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晨光,同濟大學教授、現代預應力/預制結構研究室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薛偉辰,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王曉鋒研究員,上海城建物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永明,深圳市華陽國際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龍玉峰等領導、專家以及行業企業代表、媒體記者等40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田春雨主持。
在會議開始之前,首先播放了《預制·十年》紀錄片,講述了預制混凝土行業近十年來的發展與創新。隨著各地裝配式產業化的興起,全國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企業的數量快速增長,據不完全統計,近一段時間以每年200家的速度遞增,在全國范圍內規模在 3 萬立方米以上的預制工廠已超過 2000 家。與此同時,預制構件的生產線及其成套設備企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各種新裝備的快速開發應用,為預制構件的優質高效生產提供了工業化條件。這十年間,預制構件分會每年舉辦行業技術論壇、參加中國混凝土展、組織行業講座等,為大家提供一個分享經驗,展示成果的技術平臺。分會成員在努力發展自己的同時,更與國際接軌,同國外的專家和企業交流經驗,開闊視野,與時俱進,與世界發展同步。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徐永模會長
會上,徐永模代表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向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賀。他說,看了紀錄片,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一直以來行業將科技創新放在首位,并以此為驅動,成為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眾多企業更是一路高歌,發展壯大。同時分會的發展也呈現了良好的態勢,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與行業專家、國際組織緊密聯系。相信未來分會的工作堅持特色繼續發展下去,在疫情過后,可以走出國門,去交流發展。
徐永模指出,目前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統領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一些政府產業政策將規劃提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科技創新將聚焦產業低碳發展。針對預制混凝土綠色低碳發展,徐永模從五方面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一是以住戶自主節能、綠色生態為價值導向的低碳裝配式建筑;二是以精益制造和全生命周期質量為價值導向的裝配式建造;三是以優美造型和材料質感創造美麗建筑、美麗城市;四是以標準化、可重復使用的裝配式部品實現循環利用低碳;五是以高值化、高性能化利用固廢實現低碳混凝土。
北京榆構集團董事長王玉雷
北京榆構集團董事長王玉雷在致辭時表示,十年來,我國裝配式建筑行業在結構體系創新、設備研發、信息化管理、智能制造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在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的直接領導下,在蔣勤儉理事長的帶領下,聚集了一大批我國裝配式行業優秀的學者、科研人員和生產技術人員。借助一年一次的技術論壇,大家對行業發展進行深度技術交流和思想碰撞,為我國裝配式行業提供了大量有意義的技術觀點和發展思路。通過十年的發展,中國(國際)預制混凝土技術論壇已成為我國裝配式建筑領域影響力最大的技術盛宴,這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未來,我相信,在行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助推我國裝配式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北京榆構集團集團總工劉昊
北京榆構集團為本次會議特別制作了紀念品。集團總工劉昊進行了簡單介紹,雕塑主體由高性能水泥砂漿制成,線條簡潔有力,造型質樸,寓意著“回歸初心、美成在久”。雕塑表面鑲嵌一塊銅牌,上面刻有一段文字:“乾坤潛行,歲在辛丑,孟夏時節。十數年來,我國裝配式行業由屯過蒙,經需至訟,標準框架日臻備善,先進裝備普及漸廣,白駒過隙已有小成,此實乃業內諸仁共同努力之結果……中國(國際)預制混凝土技術論壇,深耕預制技術,探尋裝配之道,置身市場不迎不拒,面對同行不卑不亢,積十一屆而成特色,于污濁中愈顯清奇,實乃我國預制行業之幸事……”
“預制·十年”行業杰出貢獻獎企業獎
“預制·十年”行業杰出貢獻獎個人獎

“預制·十年”行業杰出貢獻獎特別獎
會上,頒發了“預制·十年”行業杰出貢獻獎企業獎,北京榆構有限公司、上海住總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市燕通建筑構件有限公司等十家企業獲獎。北京市榆構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玉雷、上海住總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永明、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晨光等十人榮獲“預制·十年”行業杰出貢獻獎個人獎。同時,向宗德林、詹耀裕、楊思忠等8位長期從事預制混凝土構件行業、裝配式建筑各領域、積極參與分會活動與工作、為行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非會員單位等專家頒發了“預制·十年”行業杰出貢獻獎特別獎。
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理事長蔣勤儉
在專題報告環節,北京預制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長、CCPA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理事長蔣勤儉首先作了題為《中國預制混凝土行業十年發展綜述》的主題發言。他表示,當前預制混凝土和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已進入關鍵階段,目前已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初級發展階段目標任務,今后要重點推進高質量發展、高效率建造的中級階段發展目標早日實現。首先預制混凝土技術體系和產品體系要從全國通用標準向各類專用標準細化,加強專用技術產品體系的標準化研發和推廣應用工作,希望各地方、各企業能結合自身特點發展裝配式建筑、完善預制構件的產品應用技術體系,滿足優質高效的工業化建造需求。其次全國各地政府部門和企業應高度重視裝配式建筑發展過程存在的質量、效率、工期、成本等突出問題,開展針對性研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裝配式建筑本土化發展道路。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郁銀泉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郁銀泉作了題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體系優化與發展趨勢探討》的報告。他表示,在技術路線方面,針對多層建筑研發和采用“非等同現澆”的技術體系、針對高層建筑優化和改進“等同現澆”的技術體系,是目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發展的現實和可行路徑。而“等同現澆”指的是結構受力性能,是指“截面—構件—結構”各個層級在“承載力、剛度、變形能力、滯回耗能性能以及破壞模式”等方面與現澆結構基本等同。在高層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技術發展趨勢方面,采用“非等同現澆的配筋及連接構造”來實現“等同現澆的受力性能”應該是高層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主要發展趨勢。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黃小坤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小坤作了題為《再談預制混凝土結構》的報告。他梳理了裝配式建筑與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歷程;他指出,要充分認識預制混凝土結構的本質特點:連接不同于鋼結構、鋁結構、木結構、玻璃結構等;要充分認識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本質特點:標準化、工業化、裝配化、裝修一體化、運維;要進行系統性研發和工程實踐,要成熟、安全可靠、經得起推敲和考驗;要著眼于提高裝配式建筑的效率和效益;要著眼于提高裝配式建筑的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他建議,循序漸進,科學發展,抓住混凝土結構、預制混凝土結構特點,總結研究成果、工程實踐經驗和教訓,加強基礎性、共性技術研發,加強適合不同建筑高度(高層、多層、低層)預制混凝土結構的專用體系創新性研發和實踐。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委員會秘書長葉明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原副總工程師、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委員會秘書長葉明作了題為《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路徑與對策》的報告。他指出,新型建筑工業化是以建筑為最終產品,充分運用現代工業化組織方式和信息化手段,達到建筑設計標準化、構件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裝配化、土建裝修一體化、組織管理信息化、生產經營專業化,并形成一體化作業和社會化大生產,從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質量、效率和效益。新型工業化建造方式包括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進入“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此,建筑業必須要走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道路,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中國建筑業必將會邁上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集約化、社會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世界建筑業強國。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晨光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晨光作了題為《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的報告。他指出,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技術工業化全產業鏈是龐大的系統工程。近10多年來,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工業化及預制混凝土構件產業高速發展,全產業鏈中的研究開發、建筑與結構設計、生產制造與運輸、施工技術及運維監測等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他認為,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施工關鍵技術為實現裝配式建筑結構的高效施工和高質量工程建造提高了保證;預應力技術在預制構件和預制結構體系層面均有巨大的開發和應用空間;成熟的預應力技術與預制混凝土結構體系有機結合在未來的低損傷裝配式韌性結構中有應用潛力;建筑與結構一體化設計與施工,功能一體化對高質量建造有重要意義。
專題報告內容豐富,涉及行業各個方面,下午11位專家繼續分享精彩報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副秘書長高志強、趙勇主持會議。
同濟大學教授長江學者薛偉辰
同濟大學教授、現代預應力/預制結構研究室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薛偉辰博士作了題為《新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研究與應用》的報告。他從新型裝配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新型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全裝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標準編制與示范工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講解,并介紹了同濟大學現代預應力/預制結構研究室自2000年以來開展的“新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研發及其試驗與理論研究”的具體內容。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王曉鋒研究員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研究員王曉鋒作了題為《預制預應力混凝土技術發展與展望》的報告。他指出,預應力技術是20世紀建筑結構領域最主要的技術創新,具有綠色節材、改善結構性能、方便實現大跨等顯著優勢;廣泛應用于各類土木工程當中,如大興機場、港珠澳大橋等。目前預應力混凝土制品包括預應力樁、預應力水管、預應力桿,已實現了標準化、工程化、規模化、產業化。
上海城建物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永明
深圳市華陽國際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龍玉峰
深圳市華陽國際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龍玉峰作了題為《裝配式建筑設計與思考》的報告。他介紹了大灣區建筑工業化現狀,分享了國外工程案例及公司的設計實踐案例。對于未來的發展方面,他指出,“十四五”期間是技術與產品創新的黃金時代,是產業鏈整合與企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在設計方面要更注重性價比的提升、高質量發展、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守峰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守峰作了題為《提質增效是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必由之路》的報告。他指出,裝配式建筑在全國各省市相繼出臺鼓勵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國家、行業及地方的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密集頒布實施,以中建、中鐵等大型央企強勢進入裝配式建筑領域的大背景下,裝配式建筑成為房地產和建筑業的熱點,得到了快速發展。他提出裝配式建筑實現提質增效的策略是裝配式住宅應采用大開間,實現戶內空間的靈活可變;標準化設計是提質增效的前提;復雜的部分工廠做,簡單的部分現場做;裝配式建筑宜實現管線分離。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工業化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田春雨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工業化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田春雨作了題為《預制疊合結構中的鋼筋搭接問題研究》的報告。他就鋼筋搭接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他指出,搭接與被搭接鋼筋不能直接接觸,有一定間距,也不能綁扎,不影響搭接傳力。搭接鋼筋與被搭接鋼筋分別位于后澆與預制混凝土內,當有穿過交界面的橫向鋼筋時,交界面情況基本不影響搭接傳力。對于分布鋼筋,橫向約束較弱,搭接長度取1.2la足夠。對于邊緣構件或者柱縱筋,和配筋率及橫向鋼筋情況有關。混凝土強度高,箍筋多,1.0la夠;混凝土強度低,箍筋少,1.2la可能也不夠。影響因素和現澆鋼筋搭接基本一樣:混凝土強度、鋼筋直徑及配筋率、橫向鋼筋約束,鋼筋端部錨固構造等。以上研究是針對特例情況,還沒有解決普遍問題,需要繼續開展研究。
上海天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偉興
上海天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偉興作了題為《當前預制構件生產工藝及質量提升的探討》的報告。他用大量的圖片進行展示,從我國預制構件生產質效現狀、生產工藝及質量提升的探討、預構構件質效提升總結與展望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楊思忠
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楊思忠作了題為《縱肋疊合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工程應用》的報告。他介紹了我國裝配式建筑行業、預制構件行業的現狀。2020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6.3億㎡,較2019年增長50%,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20.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推進地區占比54.6%,所占比重較2019年進一步提高。國家裝配式建筑基地第一批全國有195家,其中北京有18家;第二批全國有133家,其中北京有6家。他結合具體工程應用,從縱肋疊合剪力墻結構體系、標準化設計,以及智能化生產、構件安裝等方面進行了講解。
北京預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孫鳳翔
北京預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孫鳳翔作了題為《日本預制混凝土外墻掛板技術》的報告。他通過對日本有關預制混凝土掛板技術體系,以及實際應用的情況分析指出,PC掛板作為一種成熟的圍護構件系統,由于鋼筋混凝土材料的特性,決定了其在耐久性、裝飾性、防火性,以及抗震性等性能上要優于金屬幕墻與玻璃幕墻,而造價上并沒有大幅上升;既可以給與建筑師足夠的創意空間,又能夠滿足國家與地方對裝配式建筑的指標要求;作為裝配式建筑,特別是鋼結構建筑的圍護體系,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和發展前景。預制混凝土外墻掛板在實際項目應用過程中,需要專業團隊配合建筑師完成方案設計,確保后期實施過程中順利進行,同時后續構件生產企業也要具備相關的技術能力;一個成功的項目需要設計、生產、施工團隊的緊密配合,外墻掛板類項目亦是如此,更是需要各個專業單位在不同階段通力協作。
中建西南設計院工業化中心執行總工程師鄧世斌
中建西南設計院工業化中心執行總工程師鄧世斌作了題為《2A級高層裝配式公共建筑案例分享》的報告。他以具體項目為例進行了詳細講解。該項目結構形式為裝配整體式框架——現澆核心筒結構,裝配率為76%;是我國西部首例裝配式高層公共建筑,獲得多項國內設計獎項并多次被評為示范工程。項目采用核心筒及其周邊樓板現澆,其余結構構件均采用預制;預制柱范圍從首層到大屋面;疊合梁、桁架鋼筋疊合板均從2層樓面到18層樓面;外圍護系統主要采用預制外墻掛板,局部采用幕墻系統。項目的主次梁采用牛擔板鉸接連接,次梁截面相對較高,為了滿足框架柱地震傾覆力矩比≤50%的抗震要求,故框架主梁的截面低于次梁的截面。該項目以設計為核心,合理融合生產、裝配等環節,有效控制項目成本。通過BIM技術的應用,保證了構件運輸、塔吊附著、爬架安裝、臨時支撐、構件吊裝、套筒灌漿等各方面安全高效實施。

山東萬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樹輝
山東萬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樹輝作了題為《新型預應力疊合板的研究與應用》的報告。他講述了公司生產的PK3型板的研發過程,以及產品設計應用、產品特點和優勢、應用場景、工程案例等具體內容。目前,PK3型板徹底解決了傳統桁架板厚度過厚、四面出筋、拉板縫、易開裂、跨度小、支撐多、造價高等痛點。它是我國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特色產品。
為期兩天的論壇還在進行中,5月30日上午將有3位專家的報告和新產品發布、沙龍對話-專家面對面環節,下午還將組織參觀北京榆構有限公司樣品區及榆樹莊回遷房項目施工現場、北京市燕通建筑構件有限公司昌平基地。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CCPA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理事長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2015-01-19
- CCPA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一屆六次理事會召開2015-06-25
- 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交流考察活動簡訊2015-09-21
- [原創]CCPA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成功召開 蔣勤儉繼任分會理事長2016-05-21
- CCPA預制混凝土構件分會二屆二次理事會及技術專題論壇召開2016-12-09
- 2016年房屋建筑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十強企業出爐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