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如何推動東北全面振興?
當前東北地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導致部分人才、科技項目,甚至是企業整體外流。“十四五”時期,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能否有實質性的進展,是衡量東北振興是否有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志。
9月13日,國務院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的批復正式公開。批復強調,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要深化改革開放,強化政策保障,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實施一批對東北全面振興具有全局性影響的重點項目和重大改革舉措,著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9月17日,2021東北亞經濟論壇在大連及線上舉辦。商務部原副部長姜增偉在致辭時表示,國務院批復為東北地區發展乃至東北亞區域合作帶來重大利好。東北經濟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變化,要善于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與會專家圍繞“十四五”時期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碳金融、健康養老、鄉村振興、金融助力東北振興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論壇還設置了主旨演講、新書發布、經濟情況介紹、分論壇等環節,并發布了“2021東北地區百家優秀民營企業榜單”。
東北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
新中國成立后,東北地區布局建設了一大批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產業企業,哈爾濱、遼寧被稱作“共和國長子”。改革開放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傳統支柱產業競爭力減弱,部分骨干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日漸凸顯。
2003年至2012年,東北三省GDP占全國比重維持在9%左右,但2013年以來,占比逐漸下降,2018年至2020年穩定在5%左右,與1978年13.21%的占比相比差距很大。如何重新釋放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十四五”時期,東北振興應當取得哪些新突破?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夏德仁分析,當前東北地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主要原因還是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主體缺乏積極性與創造性,抑制了創新資源在東北地區發揮作用,導致部分人才、科技項目,甚至是企業的整體外流。
夏德仁認為,“十四五”期間,東北地區需要完成國企國資改革,徹底消化和解決長期以來遺留下來的國有企業的矛盾和問題;二是毫不動搖地支持非公有經濟的健康發展;三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下決心解決好東北的投資環境問題。這其中,政府的改革是主要矛盾,要把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處理好,使經濟煥發出內在活力和動力。
夏德仁指出,東北地區還要在“雙循環”格局下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東北處于東北亞區域核心位置、工業基礎好、人才科技資源集中,具有一定的對外開放的基礎和條件。“十四五”期間可以利用好日本、韓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拓展與俄羅斯的合作領域,利用俄羅斯的資源、技術和市場,推動東北三省企業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在他看來,“十四五”時期,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能否有實質性的進展,是衡量東北振興是否有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志。例如遼寧一是可以通過合并重組等手段做大做強優勢傳統產業,使其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二是要充分利用遼寧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較為發達的優勢,加大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力度,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
綜合來看,如何構建起東北地區的產業競爭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分析,東北原來有優勢的一些傳統生產要素地位在下降,而人力資本、科技創新能力正在成為形成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近年來,東北人口外流、創新能力不強,對產業競爭力很大制約,東北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動能也尚未形成,而實現“雙碳”目標可能要求一些高能耗企業退出,從而可能拖累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此情況下,王一鳴認為突破口主要有三:
第一、重構創新能力。其一,既然受限于條件不能構建全面的科技優勢,就要發揮東北現有的產業基礎,形成局部領域優勢,例如在制造領域、裝備領域形成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的制高點,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其二,強化中間品的創新能力。中間品的專業化程度高、技術迭代快、涉及更多技術訣竅和隱性知識,要培育一系列中間品創新,孕育一批中小企業,增強東北產業厚度;其三,實行更開放的人才政策、推動職務科技成果的產權激勵,增強原創能力。
第二、加快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加強行業數字化的戰略規劃,特別是對新基建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形成政府與企業的合力。一是推動形成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的統一標準與規范,將生產與金融、物流、交易市場等渠道打通,促進供需的精準對接;二是推動產業互聯網建設,依托行業的龍頭企業建設產業互聯網的平臺,從而帶動中小企業;三是依托哈工大、東北大學等加快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再引進一批高端信息技術人才。
第三、推動產業的綠色轉型。一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孕育新的產業發展機會。二是實施重點產業的節能降碳行動,包括工業、交通等領域;三是加快推廣應用降碳技術,建立相應的綠色技術的標準,完善綠色低碳技術的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的服務平臺;四是積極推進碳排放全交易,倒逼產業的綠色化轉型;五是抓住綠色金融的機會。
鄉村振興是東北振興的基礎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認為,探討東北振興,一般先講工業振興、發展高新技術,但鄉村振興是東亞振興的基礎。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東北三省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是14.2%,但是中國才7%多點。東北三省的農業人口占地10.7畝,而全國農村人口占地只有3.7畝,東北三省提供的糧食產量是全國的14.2%,豬牛羊禽的肉產量是全國的11.3%。
戴相龍建議,要更加重視鄉村振興,通過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建設現代的農畜產品加工基地,相應地發展現代小城鎮,從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為東北振興打下基礎。
他分析,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與原來的合作經營不同,能為社員提供方便及時的服務、實現利益分配功能以及聯合增收的功能。他在農村實地調查中發現,參加農民合作社農戶的收入要比沒有參加的高出30%左右,因此提出建議,縣鄉政府要編制當地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規劃,具體地提出執行各項扶持政策,進行試點推廣。
此外,戴相龍建議,有條件的地方成立鄉鎮農產品加工合作社,針對一部分農產品就地進行粗加工。農村生產的大量畜產品運輸到外地加工,農民獲得的收益不到一半,長途運輸也不利于環保和食品質量的維護。因此,要建立將大量收益返還給農民的生產加工管理體制。
“我們這樣做不排斥民營經濟,可以吸收一部分民營資本作為合作社的附屬資本,也可以招聘社會上辦得好的物產品加工企業專家、職業經理,來管理農民畜產品加工合作社來進行管理。同時絕大部分的加工利潤也要絕大部分返還給你(農民)。”戴相龍說。
物流體系建設與市場配套能力也有待提高。吉林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教授龐德良以延邊為例介紹,盡管延邊州圍繞黑木耳、人參、杏鮑菇、黃牛等產業的流通體系正在加快建設,建設了延吉鵬程人參交易市場、汪清天橋嶺黑木耳交易市場等專業市場,但是輻射能力有限。
龐德良表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農產品流通企業等農村中介流通組織發育不完全、冷鏈物流配送等基礎功能設施不完備、倉儲和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仍然不足。目前距離打造中國長白山農特產品重要集散中心和圖們江國際農產品重要交易品牌的目標就還有一段差距。
對此,他建議,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農業企業、家庭農廠、農業合作社和農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發展特色農業。
中國農業銀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總經理王兆陽認為,金融行業也應努力在打造東北大農墾現代化農業航母中積極貢獻力量。大力支持黑龍江、內蒙古等墾區開展水稻、玉米、大豆等糧食生產,積極滿足農村企業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產業融合、農業走出去、農業綜合化服務、智慧農業等方面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中國農村金融雜志社社長朱進元還提出,東北三省有優質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實際上,這還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沿海的一些地方氣候濕潤溫暖,也適合發展康養產業。目前,遼寧親和源溫泉養老產業園、黑龍江星源國際康養中心,在全國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未來,東北地區發展康養產業既具有資源優勢,也具有市場優勢。
金融支持助力東北振興
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開發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劉進認為,仍要保持對東北地區的金融支持不減,“東北對國家的國防、糧食、生態、能源和產業安全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從區域協調發展角度,還是國家安全角度,都應該保持對東北地區的資金支持。”
東北地區的融資情況不容樂觀。大連商品交易所原黨委書記、理事長李正強介紹,東北銀行存款的下降趨勢在這兩年開始趨穩,但下降的勢頭還在繼續。東北地區的貸款余額雖然也在增長,但是占全國貸款余額的比重還在下降。保險保費收入占全國比重從2017年來也呈現下降趨勢。以遼寧為例,資產證券化率、上市公司收益狀況均低于全國水平。
“最近這幾年在兩次比較大的違約事件之后,東北地區的融資能力大幅下滑。在大背景下,怎么利用金融市場來助力東北振興,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課題。”李正強說。
劉進認為,要穩步提升信貸資金的投入,充分發揮銀行的融資主力軍作用,緊緊圍繞五大安全,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打造核心都市圈,完善交通能源基礎設施,補齊民生短板,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加大對東北地區的信貸支持力度。具體而言:
第一,要推動拓寬直接融資渠道。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是對信貸融資的良好補充,如果缺少資本市場支持,就會出現銀行“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情況,應當推動各類產業引導基金加大對東北地區各類所有制企業的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東北地區的國企混改,努力重塑資本市場對東北地區的信心。
二是要因地制宜開展金融創新。比如針對東北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的特點,通過構建新型融資模式,打通資源、資產、資本、財富轉化鏈條,將自然資源轉化為能夠持續盈利,具備抵質押屬性的優質資產,從而以此為杠桿開展融資,真正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又比如東北的裝備制造業、軍工等產業實力雄厚,產業鏈條覆蓋范圍廣,金融機構可以核心企業為抓手,通過供應鏈融資等創新模式,將融資支持拓展到產業的上中下游,推動核心企業的改革發展,為產業鏈中的諸多民營企業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
三是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目前東北地區整體信貸不良率高于發達地區,地方政府一般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上升,企業債務違約時有發生。要在合規的前提下,助力地方探索市場化化債路徑,降低地方的流動性風險。同時,應積極推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老字號改造升級,促進新字號培育壯大,從根本上降低東北地區的金融風險。
站在東北三省的立場上,如何重塑資本市場對東北的信心?
李正強認為,要切實做好市場的信用修復工作。一是要高度的重視營商環境優化。未來,長三角、珠三角、海南自貿港、北京自貿區等地對金融資源的爭奪將日益激烈,而現在東三省的金融風險仍然處于多頻發階段,東北地區唯有對金融機構和人員提供更為特殊、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才能挽留投資資金、實現人才引進。
二是,要強化社會的契約意識、服務意識,政府要特別注意帶頭,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三是,切實加強對經濟與金融市場運行的監測監控,堅決杜絕財務造假、資金占用、惡意逃廢債等證券違法違規行為,避免信用環境進一步惡化,防范可能發生的風險;四是,發現問題及時化解,不能等、拖至區域性風險甚至系統性風險,嚴防爆雷事件發生。五是,積極支持優質上市公司加速發展、壯大實力,借此培育區域的產業集群。同時,推動績差上市公司重組、混改和退市。
此次2021東北亞經濟論壇由東北財經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院、中國國際商會、新浪財經聯合主辦,以“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會上還宣布了由東北亞經濟研究院主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北振興與開放合作》、《東北亞:深化改革 合作共贏》新書正式出版發行。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