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碴加工再利用、小巷公交創品牌……山城交通堅定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
“十三五”以來,重慶交通運輸行業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動綠色交通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助推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著力開展節能環保運輸裝備、運輸結構調整、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交優先發展等工作。
著力運輸裝備升級和運輸結構調整
“十三五”期,重慶全面推廣節能環保運輸裝備,中心城區出租車、公交車實現CNG全覆蓋,全市累計投放新能源公交車6158輛、新能源出租車256輛、純電動網約車7854輛;建成巴南麻柳長江中上游首座LNG加注碼頭,建成LNG燃料動力示范船2艘、電動船舶110艘,累計拆解淘汰老舊運輸船舶252艘;配合環保、公安等部門開展柴油車淘汰治理,累計依法注銷7.1萬輛營運柴油貨車道路運輸證;建立完善汽車排放檢驗和維護(I/M)制度,建立M(尾氣治理維護)站263家。
同時,重慶交通加快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強化鐵路、水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綜合運輸網絡,切實提高運輸組織水平,促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2020年底,重慶市鐵路和水路貨物周轉量之和達到2467億噸公里,占比達到70%,已成為對外運輸重要方式。此外,大力發展多式聯運,重慶鐵水聯運到發量達到2038萬噸,占港口貨運吞吐量比重達到12%,集裝箱水水中轉箱量完成15.7萬標箱,占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比重達到13%。
目前,重慶第一批渝新歐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獲得“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命名,第二批果園港服務長江經濟帶戰略鐵水聯運示范工程準備迎接國家相關部委驗收,第三批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南向通道)集裝箱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正加快建設。
積極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
高速公路服務區建成充電樁400個、隧道LED照明覆蓋率100%;具備岸電供應能力泊位達到203個,靠港船舶累計接電1.06萬艘次,用電量達到629萬度……近年來,重慶交通積極探索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在重慶市南川區渝湘復線高速水江隧道出口施工點附近,有一排灰綠色的鋼結構廠房矗立在兩座山體之間,廠房因地勢而建,遠遠望去,同周邊的山色融為一體。這就是中鐵四局巴彭路5標砂石料加工場,通過棄碴集中加工再利用,巧妙解決因棄渣放置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垮塌滑坡等問題。該加工場通過安裝大功率吸塵器和選粉機,將機制砂的石粉含量控制在10%以內,徹底解決了傳統濕法工藝普遍存在的機制砂含泥量、粉塵量超標和級配不良等問題,在保證機制砂質量的同時還提高了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洞碴綜合利用率高達95%以上。
此外,為最大限度減少對項目周邊環境的影響,該加工場加工區采用全封閉廠房、全封閉式皮帶機,設置自動水幕噴淋和霧化空氣炮噴淋綜合除塵系統,加裝PM2.5實時監測裝置,對關鍵部位進行隔音降噪等措施,保證了渝湘復線高速公路項目的有序推進,也為重慶地區砂石料加工行業樹立了環保典范。
堅持公交優先發展戰略
為解決重慶中心城區“背街小巷”群眾的公交出行問題,結合山地城市復雜地形環境,2020年6月重慶對公交車型和運營方式進行創新突破,在常規公交車型無法通行的次支道路上,探索投入小型純電動公交車,打造出“小巷公交”服務品牌。
“小巷公交”的開通,彌補了常規公交車型無法通達狹窄、陡坡、急彎道路的短板,擴大了公交線網覆蓋范圍,豐富了城市公共交通形式,體現了城市公共交通運輸體系的多層次發展。其“點到點、門到門”的開行特點,有效縮短了城市次支道路居民聚集區與周邊學校、醫院、農貿市場等生活配套設施的時空距離,讓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適。市民可通過“小巷公交”與城市公交線路網及軌道交通網絡進行無縫銜接,實現“出門乘公交、換乘通全城”,有效解決次支道路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截至2020年底,重慶中心城區已在南岸區、渝中區、北碚區、兩江新區等區域試點開行6條小巷公交,投入運力27臺,日均服務6700人次,得到群眾高度認可。
2021年7月30日,交通運輸部正式授予重慶市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稱號。在示范創建期間,重慶中心城區常規公交線路總長增長到9916公里,日均客流量達到483萬人次,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329公里,日均載客量達到285萬人次;公交優先道建成161公里,基本實現了對中心城區最為擁堵道路的覆蓋;基本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體系。
“十四五”期,重慶市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圍繞交通運輸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基礎設施、運輸裝備、運輸組織重大工程為依托,建立完善交通綠色發展體系,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重慶交通強國試點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于品質交通的需求。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