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工業“十四五”時期需從多方著力
姜辰雨/制圖
■曾 昆
“十四五”時期,我國原材料工業面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從國際形勢來看,新科技和產業革命將加速變革,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繼續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劇,全球貿易摩擦有增無減。我國原材料產品對外貿易形勢不容樂觀,基礎材料出口難度將會加大,高端材料進口將受阻,部分進口依存度高的材料有可能成為發達國家制裁的籌碼。我國原材料企業經營環境惡化,“走出去”特別是到發達國家投資將會面臨更多的審查和限制。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已進入追求發展效益和可持續性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為原材料工業發展提供需求支撐。同時,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供應鏈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不高等問題突出,重化工業占比較高且快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保壓力增大。“雙碳”目標對我國制造業綠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材料工業減排減碳任務加重。
在此國內外發展背景下,我國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形勢、新階段、新格局對原材料工業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堅持材料科技自立自強。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貿易形勢,我國原材料工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打破“卡脖子”制約,完善共性基礎供給,增強我國材料工業創新能力。二是堅持綠色、數字、安全發展。“雙碳”目標對我國原材料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原材料工業必須加快推進綠色化改造,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各國都在實施數字化制造,提升制造業發展效率,我國原材料工業亟需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借鑒國外安全生產經驗,堅持底線思維,保證我國原材料企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三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面對疫情帶來的供應鏈產業鏈安全沖擊,以及產業鏈重塑和全球分工格局調整,我國原材料工業必須立足規模優勢、配套優勢,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四是加強資源保障能力建設。為確保我國產業和經濟安全,必須提高國內資源開采利用效率,提升我國礦產資源全球控制力和話語權,實現資源安全可靠供應,保障原材料工業可持續發展。
“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趨勢
(一)總體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目前,我國已經是原材料工業大國,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化學品生產國和第二大石化產品生產國,約20種大宗化工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我國粗鋼產量占世界鋼產量的53.3%,22大類鋼材產品中,有17類鋼材產品自給率達100%;從常用有色金屬到稀有稀土金屬的64種有色金屬品種均能生產,為國防工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了支撐;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等建材產品產量全球占比接近60%,為我國基礎設施和建筑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性材料。“十四五”時期,從產量來看,在國際經濟恢復性增長和國內經濟穩定增長帶動下,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減,乙烯、丙烯等部分短缺產品產量會繼續擴大;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節點和壓縮粗鋼產量要求下,粗鋼產量將同比下降。從增速來看,我國原材料工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再單純追求規模增長,部分產品市場需求有可能達到拐點,原材料工業增速將趨緩。
(二)原材料工業占比相對穩定
原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包括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經過幾十年發展,原材料工業實力逐步增強,原材料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我國原材料工業營業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的31.26%。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原材料工業占工業比重會相對穩定,原材料工業作為工業穩定器的作用會更加突出。一方面是由我國原材料工業自身發展階段決定的。我國已經是原材料工業大國,“十四五”時期我國原材料工業將進入提質增效、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產品產量增速放緩,高附加值產品比重提高,總體來看,原材料工業營業收入比重會保持相對穩定的態勢。另一方面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原材料工業支撐作用更加顯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作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和支撐,我國原材料工業比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才能保障制造業份額穩定。
(三)產業結構繼續優化
“十三五”期間,我國大力開展去產能工作,通過市場化手段積極推動低效、無效產能退出,同時嚴控新增產能,有效凈化了市場環境。2015年至2019年,我國石化化工行業淘汰煉油產能10080萬噸、磷肥產能220萬噸、尿素1999萬噸、合成氨1897萬噸,電石凈減少500余萬噸。鋼鐵行業1.5億噸去產能上限目標提前兩年完成,超1億噸“地條鋼”產能全面出清。鋁行業清理整頓違法違規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建材行業新增產能得到有效控制。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原材料工業產業結構會進一步優化。一是產能結構繼續優化,傳統化工產品、鋼鐵、電解鋁等產能過剩矛盾進一步化解,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二是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化工新材料、綠色建材、高性能鋼鐵材料等保障能力將增強,基礎石化產品等自給率將提升,新材料產業產值占原材料工業比重將提高。
(四)區域布局漸趨合理
分行業來看,石化化工行業園區化、基地化、集約化發展態勢明顯。根據石化規劃院數據,截止到2019年年底,我國約60%的石化化工產業產值來自于化工園區或基地。“十三五”期間,危化品搬遷取得積極進展,千余家位于城鎮人口密集區和沿江地區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完成搬遷改造。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取得重大進展,中國寶武成為世界第一大鋼鐵企業集團,中信泰富重組青鋼、錫鋼等,沙鋼重組東北特鋼,特鋼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鋁行業通過兼并重組、產能置換、指標交易等方式,部分電解鋁產能置換轉移至水電、風電資源豐富的內蒙古、云南等地區。建材行業產業集中度顯著提升,前10家水泥企業和平板玻璃企業產業集中度分別達到64%和60%。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石化化工行業堅持走園區化發展道路,化工園區將由規范化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躍升,逐步形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基地;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加快優化重組,形成若干世界級原材料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
(五)投資增速將放緩
“十三五”期間,受去產能等政策影響,我國原材料工業投資規模總體呈現萎縮態勢。分階段來看,2016年至2017年,大部分原材料行業投資規模大幅減少,例如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投資增速分別為-28.4%和-22.8%,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投資增速分別為-10%和-21.3%。2018年至2019年,我國原材料工業投資逐步恢復正增長,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投資增速分別為5.1%和2.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增速分別為13.8%和26%。預計“十四五”時期,在國際經濟恢復性增長、國內經濟穩步發展的帶動下,我國原材料工業投資規模有望擴大,但鞏固去產能成果、嚴控新增產能仍然是原材料工業重點,我國原材料工業投資增速會有所放緩。
(六)進出口有望轉好
“十三五”期間,我國原材料產品進出口貿易規模總體有所縮減。2016年至2019年,出口方面,鋼材出口增速從-3.5%減少到-7.3%,未鍛造的銅及銅材出口增速從28.7%減少到6.2%,未鍛造的鋁及鋁材出口增速從-3.7%減少到-1.2%。進口方面,鋼材進口增速從3.4%減少到-6.5%,未鍛造的銅及銅材進口增速從2.9%減少到-6%,未鍛造的鋁及鋁材進口增速從-7.2%增加到8.3%。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主要原材料產品進出口表現出不同的態勢。在國際經濟緩慢復蘇帶來的需求反彈的刺激下,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帶動下,我國原材料產品出口會有所增加;在國內經濟穩步增長的拉動下,我國原材料產品進口有增加的可能性。
“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重點
(一)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一是加快技術攻關,塑造發展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破解關鍵材料受制于人問題,提高我國關鍵材料保障能力;加強共性基礎技術供給,加快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技術、工藝、裝備等應用,提高原材料產品質量,提升原材料企業生產效率;加快前沿技術創新,強化重大原創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培育國際競爭優勢。二是完善創新設施,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繼續推動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際技術創新中心、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等已有創新設施建設;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建立一批集技術研發、項目中試、孵化投資、創業服務、人才培養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研發機構;依托行業協會、第三方服務就等推進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三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動上下游協同創新。以下游需求為導向,支持材料生產企業與下游應用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攻關,增強產業鏈韌性,提高有效供給水平。繼續推動國家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建設,完善已有重點材料領域上下游合作機制。
(二)繼續鞏固去產能成果
一是加強重點行業產能和需求研究。結合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趨勢,研究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主要原材料產品市場需求變化,預估需求拐點,做好產能達峰研究。二是細化去產能政策,做到精準施策。2021年5月和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新版鋼鐵、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細化了產能置換操作程序,完善了全流程監管體系。“十四五”時期,嚴格落實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產能置換相關政策,防止產能無序擴張。三是完善產能信息預警發布機制。加強對市場化過剩產能、產品、價格等信息的預警,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大對產能數據的抓取和監管,加大對違法違規新增產能行為的處罰。四是注重運用市場化調節手段。研究建立通過質量、環保、安全等市場化和法制化手段遏制過剩產能擴張的約束機制,例如根據碳排放、能耗總量、污染物排放等標準對過剩產能進行約束。
(三)推動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
一是傳統材料行業高端化發展。推動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轉型升級,優化原料結構和產品結構,提升我國基礎材料質量和性能,降低生產成本;加大高附加值產品研發力度,提高高端產品比重,提高國內自給率,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二是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大力研發新材料,提升新材料產業供給能力,推進新材料增品種、上批次、成產業,增強先進基礎材料綜合競爭力,增強關鍵戰略材料保障能力,加快前沿材料研發,完善新材料標準、知識產權、檢測、評價、計量等支撐體系,健全新材料產業體系。三是完善企業生態。做大做強原材料領域龍頭企業,推動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培育世界一流材料企業集團。提升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能力,通過梯度培育和引導扶持,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培育一批“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四)優化原材料工業產業布局
一是做好原材料工業布局的頂層設計。圍繞靠近資源、貼近市場等原則,考慮環境容量、資源能源支撐條件,加強原材料工業與國家規劃的銜接協調,確定不同區域原材料工業布局重點,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實現不同區域原材料工業差異化協調發展。二是形成與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相協調的產業布局。依據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優化鋼鐵、石化、有色金屬、建材等產業布局。依托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推動原材料工業布局調整優化,加強新材料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的協同配套,建設一批高端材料產業集群。三是推動現有原材料產業基地集群化發展。推動已有原材料領域產業園區、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建設,鼓勵基礎較好的原材料產業集聚區進一步做大做強,提升集聚區發展質量,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材料制造業產業集群。
(五)加快綠色轉型發展
一是研究制定碳達峰方案。根據“雙碳”目標節點,制定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時間表,明確重點任務,引導企業降碳減排。二是開展碳減排和碳中和技術研究。研究符合原材料工業特性的碳減排技術和手段,探索氫冶金、新能源利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制定碳達峰、碳中和技術路線圖。三是推動現有有關節能減排政策實施。繼續推動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探索在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開展超低排放。推動原材料工業開展清潔改造提升計劃,加速原材料工業清潔生產推廣應用。四是推廣綠色產品、技術和裝備。推廣使用清潔高效生產和綠色工藝技術及裝備,推動先進節能技術的集成優化運用,推廣應用綠色建材、綠色建筑,提高磷石膏綜合利用率。實施綠色化改造,減少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進短流程、無廢棄物制造。
(六)加速數字化發展和安全發展
一是完善數字化發展政策和支撐體系。落實2020年出臺的《有色金屬行業智能礦山建設指南(試行)》《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冶煉工廠建設指南(試行)》《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加工工廠建設指南(試行)》,以及《建材工業智能制造數字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推動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二是開展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推動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技術與原材料工業的深度融合,提升原材料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維管理的數字化水平,加快數字礦山、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慧園區建設。推動互聯網+物流等綜合性電商平臺建設,培育一批具有原材料工業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三是提高安全生產水平。梳理安全生產可能存在的風險點、環節、流程等,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推廣重大危險源在線檢測與預警等安全生產技術,提高設備運行和產品使用安全水平。加強園區安全生產應急能力建設,推動原材料工業園區管理規范化、標準化、長效化。
(七)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建設
一是梳理關鍵材料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針對我國對外依存度高、受制于人的關鍵戰略材料,梳理相關供應鏈和產業鏈,明確供應渠道、重點企業、上下游關系等,繪制重點產業鏈圖譜。二是明確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長短板。結合國內外發展形勢、下游市場需求和我國原材料工業自身發展水平,分析我國原材料工業供應鏈產業鏈長短板,明確產業發展優勢和劣勢。三是開展鍛長板、補短板。進一步鍛造長板,增強發展主動權;對突出短板和弱項,通過技術創新等進行補齊增強,精準設計、精準施策、夯實基礎。增強資源保障能力,合理開發國內資源,拓展國際資源供給渠道,推動符合《再生鋼鐵原料》(GB/T 39733-2020)標準的再生鋼鐵原料的自由進口,提高國際優質再生鐵素資源利用率。加強材料生產所需專用裝備、關鍵零部件、儀器儀表、核心原輔料、專用軟件開發等。四是加強供應鏈重點環節監測。對原材料工業重點領域短板環節加強風險監控,建立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做好儲備保障工作。
(八)加強對外交流合作
一是加強國際合作。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加強原材料領域技術、人才、資金、管理經驗等全方位交流合作。二是推動我國優勢原材料企業“走出去”。加大我國原材料產品出口,推動原材料、裝備、相關標準“走出去”,拓展我國原材料產品國際市場份額,鼓勵原材料企業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銷售中心,提升我國原材料工業國際影響力。三是鼓勵優勢原材料企業加強國際技術合作。推動優勢原材料企業與全球領先材料企業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領域開展多種形式合作,推動科技創新和管理協同,建立優勢互補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四是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引進國外創新人才、創新團隊、創新機構、高新技術等,吸引優勢原材料企業集團、創新載體運營商、科技服務商、研發中心等來我國投資建設。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3月PMI多項指標回落 穩增長政策將加速釋放2022-04-01
- 重磅 | 建材工業“十四五”發展實施意見發布2022-09-07
- 工信部舉行原材料行業穩增長新聞發布會2023-08-25
- 水泥技術裝備國際市占率超70%!工信部舉行“標準提升引領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新聞發布會2024-12-18
- 五部門調整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有關目錄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