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混凝土”大家談】楊思忠:裝配式建筑低碳發展必須樹立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理念
閱讀核心提示:低碳發展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主線。10月26日,國務院發布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在《行動方案》的“推動建材行業碳達峰”章節中,明確指出要“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產品研發應用”。“低碳混凝土”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了國務院頒發的重磅文件中。這意味著“低碳混凝土”將在國家“雙碳”推動的歷史性進程中,成為建材產業的一個重要引擎和推手,承載和寄托著全行業低碳發展的期待與希望。
近期,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組織業內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及有識之士圍繞“低碳混凝土”展開廣泛而深入的討論。這是一組系列性的暢談,相互學習,相互啟發,不求全求美。大家共同在探討中集思廣益,在交流中凝聚共識。當每個人都奉獻出智慧的一磚一瓦時,“低碳混凝土”的宏偉大廈必將拔地而起。
請傾聽行業大家對“低碳混凝土”的理解與思考。
楊思忠:裝配式建筑低碳發展必須樹立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理念
2019年全球建筑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100億噸,占全球能源相關碳排放總量的28%,若加上建材工業部分(如鋼鐵、水泥和玻璃等)的碳排放,這一比例將上升至38%。根據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21》報告,我國建筑運行碳排放總量和建材生產、運輸和施工過程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和,比例幾乎相同,成為全社會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最大的部門。因此,建筑行業實現“碳中和”的壓力巨大。
近年來,裝配式建筑發展迅猛。2020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6.3億㎡,較2019年增長50%,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20.5%,其中裝配式混凝土結構4.3億㎡,占比68.3%。考慮到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外圍護、預制樓板、裝配式裝修大量采用水泥基預制部品,如果能夠從預制混凝土構件和內裝部品的設計、生產、安裝施工到運營維保,用建筑全生命周期視角進行綜合碳排放考量,無疑將助力裝配式建筑發揮出更大的碳減排能力。基于裝配式建筑預制部品工廠化生產的特點,提出值得大力推廣的碳減排有效路徑:
1 裝配式建筑設計方面
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節材既是減少碳排放的理念,積極采用有利于低碳發展的新型主體結構體系,積極推廣有利于提升建筑節能的預制部品。以縱肋疊合混凝土剪力墻結構體系為例,實現了對套筒灌漿剪力墻結構體系和雙面疊合剪力墻結構體系的迭代升級,具有自動化生產程度高、受力鋼筋連接質量易管控、施工速度快、綜合成本低等特點。北京地區75%建筑節能標準情況下,采用“結構保溫裝飾一體化外墻板(俗稱:三明治外墻板)”,可以做到保溫材料、外立面裝飾材料與建筑同壽命,提升建筑保溫隔熱性能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運行能耗。與采用傳統外墻外保溫工藝比,50~70年全壽命周期內可免除保溫材料更換1-2次。每500萬㎡新建住宅可減少運維階段巖棉材料垃圾接近40萬噸。反打瓷板、瓷磚飾面可做到免維護,長效清水混凝土飾面也避免傳統涂料每5~10年一次刷新。全生命周期內節材、免維護低碳效果明顯。
2 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方面
要積極推廣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新技術,打造智慧工廠,通過節材、節能、節省人工減少碳排放。北京燕通公司研發的“長線臺式箍筋焊接機器人”,可提高3倍生產效率,節省人工75%,節約鋼筋15.5%,節能率48%;鋼筋焊接網片機器人,設備總功率為同類設備1/2~2/3,節能率33%;大型墻板立模生產線實現節能45%以上;PCIS系統每個工廠節約管理人員10人以上。目前,京津冀預制構件工廠單位產品能耗限額為55kgce/m3,養護環節單位產品能耗限額達45kgce/m3,離單位產品能耗先進值為30kgce/m3和25kgce/m3還有很大的節能空間。
3 新型預制部品研發方面
一是要積極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提高建筑“產能”能力,發展綠色能源供暖技術。比如:光伏建筑一體化屋面產品、帶裝飾的光伏墻板產品。二是要積極研發適合干作業的水泥基裝配式裝修部品。在推動各種裝飾類硅鈣板在面層應用的基礎上,研發水泥基起支撐作用的基礎部品,助力裝配式裝修碳排放降低。以北京密云區長安新村和南菜園新村回遷房項目的裝配式地面系統為例,采用裝配式裝修基礎地面部品,比傳統裝修地面做法減少了73%的碳排放量,節能減排效果非常顯著。針對建筑外立面采用硅酸鈣板或水泥纖維板的一體化板缺陷,攻關研發適合高耐久性水泥纖維板飾面產品。
楊思忠: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低碳混凝土的“雙碳”使命——推動“低碳混凝土”發展專家座談會側記2021-11-10
- 【“低碳混凝土”大家談】張雁:加快“低碳混凝土”發展,促進水泥制品行業“雙碳”目標實現2021-11-24
- 【“低碳混凝土”大家談】蔣勤儉:推廣應用低碳混凝土是我國低碳發展的必然要求2021-12-01
- 【“低碳混凝土”大家談】吳杰:“低碳混凝土”技術的應用需建筑業行動起來2021-12-15
- 【“低碳混凝土”大家談】水泥制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技術路線探討2021-12-22
- 【“低碳混凝土”大家談】張亞梅:通過創新逐步實現低碳目標2021-12-29